不求回报,不求索取,不能用金钱用地位来衡量的,而是付出、是给与、是奉献。这就是老师。作为教师,面对学生我们拥有这世界上最强大、最神圣的力量——爱。那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就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台湾教育学家高振东先生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我深深感到爱学生的神圣。我明白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实际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班级里的氛围总是很压抑,很沉闷,而有些班级里的孩子则很快乐、很活跃,造成上述决然不同的班级主流心理气氛其实是与带班老师平日里的主流情绪有密切关系:一个极端沉闷、忧郁、神经质的教师是很难带出一个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而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的带班老师却都是那些活泼开朗、性格积极向上的老师,所以,我一直努力为学生们创建一种快乐的气氛:保持脸上每天挂着微笑,当孩子们跳舞时,我也随着音乐蹁蹁起舞,当孩子们唱歌时,我就展开喉咙和孩子们一起唱,当孩子们做游戏时,我比孩子们还投入,跑呀、跳呀、追逐、嬉闹,和孩子们一起疯,不知不觉中我成了深受小天使们和家长朋友最喜爱的朋友,我与孩子每一天都有玩不够的趣事,和孩子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快乐和幸福。
这里我想讲一个关于我和我的音乐课代表的故事。这学期一开学我就发现我的小课代表有些“不安分”,作业收发不及时、工作不积极等等。是他的学习压力大了还是工作没有了兴趣?我不得而知。于是私下找他谈了谈,鼓励了一下。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渐渐地,我发现在他身上出现了一些如接话茬之类的小毛病,一些他从来没有过的小毛病。事虽然不大,但他课代表的身份足以产生很坏的影响。所以我一直想找一个机会来“敲打”他一下。终于有一天,在一次听写中我发现他偷看了同桌一下,并且还用试探性的目光来观察我是否注意到。当时我也用严厉的目光“制止、批评”了他。他也明白了我的意思,不再有所动作。下课后我就径直回了办公室,我倒要看看他是否明白我的意思。果然放学后他怯生生地到教师办公室来找我。我故意板着脸,一言不发地把他带到接待室。他一直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儿,“酝酿”了一下气氛和感情,我伸手拍着他肩膀让他坐下。他的眼里流露出了无比的诧异,小心翼翼的坐下,紧张的手脚不知怎么放,等待着“暴风骤雨”的到来。但我没有按照他预期的那样去做,而是春风细雨般把我最近以来对他的看法,对他的期待,以及他的行为是如何让我想得等等一一讲给他听。这期间我没有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辩解,只是让他了解我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得到他的思想在一点一点发生变化,他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次谈话在我的“独角戏”中结束。
这之后,我也很欣喜地看到他的变化——工作积极了、课上认真了、又回到从前的好状态中了。
其实这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式是许多前辈早已使用过的,印象较深的一个例子就是陶行知给一个“调皮”的孩子吃糖的故事。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而我也终于有此机会把它应用于实践当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实,我很生气地把课代表很批一顿,也许会有效果,但根据我的课代表的性格特点,我想那样的教育效果远不及朋友似的聊天来的彻底。因为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千变万化,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也许会事半功倍。寒假中我学习的《张思中与十六字外语教学法》中反复出现的“因材施教”,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吧。
其实在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我想最好的体会方式就是交流,通过交流碰撞出火花。尽管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学生只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理解,会使我们的教育打折的。那就让我们一起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