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范文娟 四年级科学
近些年来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学学校教育工作。分析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德育与生活脱节,从而使德育目标无法得到很好的实现。德育工作要增强实效性,就必须使德育面向生活、回归生活,也就是让德育生活化。
一、小学德育工作特点
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以及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发生的;到了高年级,其道
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起来。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可以通过系列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儿童品德的由“知”到“行”这一目的。当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为给集体、别人带来
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时,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从而加强继续执行这些要求的坚定性与热切性。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校德育的社会实践环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改进教育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反思我们的德育之所以实效低,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常常过分地强调从规范出发,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缺乏道德体验和品德内化,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背离了德育规律。德育工作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实际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有德性,不在于被灌输了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其能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省自律、身体力行。因此,要大力提倡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德育生活化。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各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就如何实现德育生活化的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实现教师德育观念的转化。学校在德育生活化实践中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师生关系应该是交互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使人生有意义,同时学生也帮助老师进一步发展完善自己,使人生更有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要认识到师生交往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学校德育的地位虽然提得很高,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德育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为此,学校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学习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局下发的相关文件和德育论文评比活动。通过学习活动,让每一位教师认识到:教书与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传授知识与培养品德必须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三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德育实践中往往存在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比如,学校每周都要举行升国旗活动,但如果只注重形式,就无法真正让学生的心灵参与进来。为此,学校每周都要推选一些学生在国旗下讲话,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每项德育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2. 以日常行为规范促进德育生活化。学校在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要的德育工作。拟定了《学生一日常规》,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日常生活。
首先,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人的学习习惯一般在小学便形成了。为此,学校实施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策略。要求各科教师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培养用脑习惯、参与习惯、自学习惯、书写习惯、阅读习惯,自觉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自觉培养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学习的习惯等等。
其次,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做起。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水平习惯,成为青少年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学校在德育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以勤劳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方式生活。比如:爱卫生,就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做起;勤俭节约,就要从不浪费饭菜、不乱花零用钱做起;文明礼貌,就要从不说脏话、不给别人取绰号,主动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做起;诚实守信,就要从不撒谎、说到做到做起;遵纪守法,就要从不迟到早退,自觉遵守各项校纪校规做起等从小事做起,而且要持之以恒,良好的品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一定要坚持到底,才能终生受益。
最后,养成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礼貌待人是立身处世、学会做人的起点,是人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和“修养”。学校将每年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月”,在刚入学的新生中开展“讲文明,知荣辱”活动。班主任组织新同学学习《安全手册》《班级公约》,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收集礼貌用语等活动,最后评出“文明礼貌班集体”和“校园文明礼貌之星”,使文明礼貌在校园内形成风气,在学生中形成习惯。
3. 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德育生活化的角度,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是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用有限的资金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打造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让楼梯长廊、草坪花坛、板报墙壁、学习园地等都成为无声的诗、生动的画。做到让每
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寸土地育人,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二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教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室外阅读场所,都在“整、洁、静、雅”四个字上下功夫。同时,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张贴有关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在教学楼墙壁和校道橱窗书写激人奋进的标语、校训、校风、学风、《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
4. 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生活化。学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各种道德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
一是大力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活动。长期以来,班会课重形式、轻过程、低效果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了提高班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根据《中小学德育实施大纲》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要求每个年级分别设计并实施每月一个“主题”的班会活动。在内容上各个主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体系,落实各年级德育目标。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获得了体验、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二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道德教育活动。如“寻访将军足迹”活动,红安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身边将军的事迹或到将军所在村庄采访,学习和感悟将军精神,从而树立远大志向;如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开展的“无人监考”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自尊自律;又如从“感动中国”到“感动红安”的“感动—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寻找、解读和学习校园生活中感动的人和事,激发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进行对“感动、感恩”的思考,将感动、感恩深入学生内心。
5. 以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德育生活化。学校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失时机地将德育渗透到方方面面。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福利院举办献爱心活动,为老人洗头、表演节目,给他们带去温暖。学校设立图书银行,鼓励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存入图书银行,以进行交换阅读。一方面,这是个读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是一个德育的课堂,学生在交换书本的时候,可以学会与人交往;有借有还,可以学会诚信;让学生懂得爱惜自己的书,也要爱惜别人的书,可以学会爱惜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