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言习得规律,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母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实施策略
一、语言习得的理论及其规律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语言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成果较大的一个领域。它研究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内学会母语的原因。有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儿童学话就是通过联想,不断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一步步强化乃至于形成习惯。而儿童的第一语言是自然习得的,从一开始就注意实用;儿童习得的母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语言,其特点是简单、重复、实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与当时当地有关的事情,语言的集中点在于内容而不是形式,儿童与父母或其他人是在平等的情况下习得第一语言的。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
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母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那么语言的习得规律是什么呢?我认为,其规律是:先有大量语言输入再有逐渐的语言输出,说先于读,读先于写,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想一想婴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不就是反映了这样的规律吗?大部分孩子一岁前从周围环境中听到了大量的语言信息,然后一点点说出来,由词到句,再由简单句到复杂句。在头脑中没有任何语法概念的情况下,便学会了自己的母语。
二、语言习得规律对语文教学的指导的重要性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之为工具课。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么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 、实 践 性 课 程。这 给 语 文 一个 明 确 的 定 位,而“语 言 文 字 运 用”是 此 次 课 标 中 最 亮 丽 的一 笔 ,它 在 课 标 中 反 复 出 现,说 明 了它 的 重 要 性。而探索孩子们的语言习得规律,能让我们更好地实施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提升孩子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结合语言习得规律,实施有效的语言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研究“学”的基础上研究“教”,教也就是为了学,所以学生的积极参入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1.从教师本身做起,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寄希望于每个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活力展示场,生命对话场,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2.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
这要求教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把学习语文变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使用中感受到创造使用语言的乐趣。注重课中实践,不仅要说一说,还要演一演。
例如:四年级下《颐和园》我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美丽的颐和园,从而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一堂好的语文课,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多少决定的。
四、课内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1.搜集资料。
采用查找书籍、杂志、网上搜索、调查问卷、当事人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发展过程、现在状况等,既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实践能力。例如三年级下册:调查周围的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好机会,其实每册教材都给我们安排了两个综合性学习,我们教师应该利用这样的好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2.拓展课文内容的表现形式。例如给课文(尤其是写景的)配画、配乐朗读。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古诗《咏柳》、《春日》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柳树,和万紫千红的春天的美景,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给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3.制作道具。为让课堂更形象、丰富多彩,课堂上有时需要表演课文内容。所以可以让学生课下制作简单的头饰、服装等。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学生积极制作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头饰,上课的时候我请他们演一演,学生们热情高涨,从而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表演中展现出来,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
五、交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1.互换角色,“我”与形象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风说:“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要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意境等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我”与形象展开对话。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的学习,单纯的对角色的分析,学生难以接受,我利用角色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对话,之后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把陶罐和铁罐的神态、、语言、动作都展示得很好。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2.挖掘空白,想象补白
作品中对形象的塑造,往往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从而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
六、结束语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都有语言的天赋和才能,而这种天赋和才能在人出生初是经过长时间与外界语言环境大量接触不自觉地习得母语及其规则的。可见这种语言习得是客观存在的。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器官的成熟,语言习得便趋向潜移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和运用语言习得的这些规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语言的内在化过程,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课堂环境,培养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去激发释放学生头脑内的巨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从而提升语言实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人民日报》,原载于1964年2月17日.
[2]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陈海庆:“语教学中的主体动力因素及其培养”《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