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拐杖” 善用“拐杖”
常州市博爱小学 许丽华
[摘要]
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学生学会使用、善于利用各种“拐杖”,为自己一生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拐杖” 能力 培养
案例:
在教学完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son,daughter,uncle,aunt,cousin之后,我利用图片在黑板上画了Jim’s family tree,以让学生更直观更便捷的理解各个人物和称谓之间的关系。
(father) (mother) (uncle) (aunt)
Jim(son) Kate(daughter) Tom Ann
(brother) (sister) (cousin)
然后安排一个Listen and guess的游戏:
S (She is Jim’ s aunt.)
T: He is Kate’s uncle’s son. Who is he?
S ( He is Kate’s cousin.)
…
本来只想通过游戏快速巩固一下各个称谓的,没想到同学们看上去兴趣很浓,但反应却没有预期的好,对问题的回答速度很慢。大多数学生本来就对这种人物关系不很熟悉,用英语思考起来更是很吃力!有的学生则干脆轻声地把我的问题翻译成中文,然后思考!眼看一堂英语课要变成中文课,怎么办?突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对着黑板上的图边比划边思考,而且,很快就有了答案!对了,可以借助直观的图啊!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来思考问题,不要用中文翻译后再思考。但如何让学生自己来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而不是由教师灌输呢?有了,这方法既然不是我的“专利”,何不让它的“发现者”来直接演示呢?于是,我提出下一个问题后,故意在大多数同学还在思考时,请那位看图思考的同学来回答。连着三个问题都是那位同学答的又快又准,同学们的脸上渐渐呈现出疑惑之色。眼看时机已到,我便趁机问:“××同学的回答每次都又快又准,有什么秘诀吗?”当这位同学自豪的把自己的思考方法说出来时,其他同学都恍然大悟。虽然孩子们嘴里没有说,但明显是想尝试这种方法了。果然,掌握“秘诀”之后,接来的练习马上就“提速”了。于是我决定把人物图下面的称谓单词擦了,让同学们只看人物图片进行思考,发现学生的速度也没有减慢。然后我就慢慢的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把图片也擦了,自己则离开黑板,走到学生中去,提问,回答。学生的“拐杖”没了,可是,他们好像没受一点影响,依然兴趣十足的积极思考每个问题。渐渐的,同学们不满足被动的回答了,他们跃跃欲试得想自己来提问题。于是,我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并且可以不局限于本课的内容,可以联系以往的知识描述人物,例如他(她)的职业、服装等,但对同一个人物的描述不能有重复,结束时将评选描述最好的同学为“人物百事通”。这下,同学们的表情可丰富了,有的兴奋(有idea了),有的低头(正在思考),有的挠头(单词一时想不出了),课堂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每个同学都想以与众不同的描述获选“人物百事通”:She’s a nurse. She’s in a white dress.…He’s a student. He’s eleven.…
分析:
一个小小的游戏环节,不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帮助学生理顺了平时在生活中不甚了解的家庭人物关系,更在不知不觉中训练和强化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由此我联想到,小学生就像是英语学习道路上蹒跚学步的娃娃,教师要扶好,就要能利用好各种“拐杖”,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各种“拐杖”。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各种直观的道具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思维拐杖”。会用英语思维是最基本的能力,平时学生在用英语组织教学的课堂上听讲、完成各种任务,就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和途径。而如何培养学生善思维、勤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则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进行引导。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抓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合理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享受的成功的喜悦,持之以恒,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必将得到提升和强化。同样,英汉字典可以成为学生的“词汇拐杖”,英语歌曲可以成为学生的“听力拐杖”,英语读物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拐杖”…教师如能利用好各种“拐杖”,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善于利用各种“拐杖”,则必将为他们一生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