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呢?
一、把握良机,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初次看到的、听到的事物常留下深刻的印象,新奇有趣就更让人难以忘怀,教师善于利用“第一次”,会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想一想,英语教师第一次走进课堂,就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英语。”给孩子们的印象是多少的平淡。而换成录音机里播放欢快的英语歌曲;再来一段教师的英语自我介绍;请学生谈谈英语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这样的效果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感受到英语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学英语是一件多么有趣而又有益的事。当学生开口说第一句英语,第一次羞涩的用英语
二、创设情境,巧妙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运用活泼多样的形式进行巩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打电话的用语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假如A、B两人是熟人,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电话里应当怎样打招呼。熟练掌握后,再假设A打电话给B,是C接的电话,A和C应当怎样说?如果B在,C应怎样说;如果B不在,C又应怎样说?经过引导,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既紧张又愉快地参与进来进行语言训练,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多说多练,由浅入深,使学生乐于说,乐于学,更能真正学会学懂,否则就不能学以致用了。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三、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师应该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四、建立融洽师生关系,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语说的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佩服、喜欢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才会对英语感兴趣。在教学中,我认为“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手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并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英语学科,使学生从喜欢学、愿意学到自觉学,由“苦学”变成了“乐学”。在这种融洽的师生的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就是迈向了成功,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英语产生求知欲,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
杨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