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故事《等待,教育的慢艺术》(周叶)
发布时间:2016-0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等待,教育的慢艺术

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 周叶

 

“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然后等待孩子慢慢成长。”这句话出自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多少个夜读时间,我都被这句话所震撼。的确,等待,是一门教育的艺术,是一门需要温柔坚持的慢艺术。

“请你以后组织好语言再举手回答我的问题,听清楚了吗?”多少张结结巴巴的小嘴,多少个哽咽于喉的文字,都曾硬生生地被我们迫不及待地打断……

“这道题目我已经讲了十遍了,你怎么还是不会呀?”在我们抱怨完,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传递的不再是期待,而是无尽的气馁与挫败感……

“就凭你,一个月内能把字练好?哈哈!”孩子的“信誓旦旦”遇到我们的“冷嘲热讽”,刚刚燃起的斗志就被浇灭……

就在这样的一个个不经意间,我们将错过一次次等待花开的机会。等待正因为其枯燥与漫长,才显得难能可贵。可正因为等待,黑夜才守住了寂寞,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正因为等待,枫叶才积聚了力量,绽放了秋日的绚烂;正因为等待,彩虹才经历了风雨,惊艳了广袤的天际。孩子的成长,也更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

我们班有个孩子在知识的掌握能力方面有些欠缺,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总会遗忘。一年级刚入学时他的拼音学习更是吃力。还记得“bdpq”这四个声母的区分是拼音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教学时,我采用说顺口溜、做手势、声母韵母手拉手等各种方式帮助孩子们区分这四个声母,大多数孩子基本上全部分清,极个别孩子存在一些小小的困难。可唯独他,四个声母完全混淆,就像各种线头缠在了一起,怎么理也理不清。那段时间每个课间我几乎都要把他拉到身边进行复习区分,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这孩子的眼神由原先的好学,慢慢地变成了失望、倦怠甚至是厌烦。观察到孩子的这个变化,我随即进行了反思,回想每次他站在我身边,我总是责备地质问他:“你怎么还不会啊?上课听了吗?这是b,这是d,这才是p,这才是q。要说多少遍你才会?”“你瞧,像6一样的才是b,反写6才是d。听懂了吗?”我越说得唾沫横飞,孩子越是紧张担忧,慢慢地在我的责备声中,他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想到这里,我想的确是我自己太心急了,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们立刻都能掌握这个知识点,所以思考后,我让他以后在需要我帮助时自己来找我,我不再“逼迫”他学习,而是放宽心,陪着他慢慢地进步。我还量身为他订做了一套“bdpq大闯关”的游戏,每次闯关,成功认读一个声母,拼对音节就奖励他一个积分,积累到一定积分就可以兑换奖品。在我耐心陪伴的一个学期的课间游戏中,我惊喜地发现他主动找我的次数越来越多,游戏中他得到的积分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在我的陪伴下,他终于成功区分了这四个声母。看到绽放在孩子脸上纯真的笑容,我也懂得了:等待,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与帮助。

我们的孩子是性格迥异的独特存在,他们彼此之间差异很大,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是社会关系的协调能力都各不相同,有的超前,有的滞后。如果我们以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孩子,那总会有失望。就如不同的花,也有不同的花期。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而秋菊腊梅则要到秋冬季节才会怒放。所以作为人师的我们,不能急躁,只要慢慢地走进他们,了解每一个不同个体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才能切实地帮助到他们,相信他们最终总会在合适的季节盛开。

等待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等待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长长的路,让孩子慢慢的走,这一路的陪伴也许会消磨我们的意志,会让我们产生消极放弃的情绪,但是要知道沙石经过河蚌的千万次磨砺与等待,才能成为晶莹圆润的珍珠。我们的孩子也只有经过千万次的尝试与努力,才能自己慢慢成长。善意的“揠苗助长”只会让孩子身心俱疲,激励式的“快马加鞭”也会让孩子压力重重。所以,亲爱的老师,请放慢前进的脚步,耐心地与孩子一起欣赏成长之路的风光旖旎,静静地去等待去聆听孩子们成长拔节的声音,那将是多么奇妙而快乐的事!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同龙应台一样,我愿在三尺讲台上,花上一辈子的时间等待我的每一个孩子用他们稚嫩的手指写好每一个字,用他们纯真的语调说清每一个句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