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论文(巢静霞)
发布时间:2016-0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体育课程并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还要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任务,其中的“德”就是指德育。所谓德育,就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德育是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之中的,而体育课程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当然也要渗透德育教育。那么,体育教育应该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发挥教师示范性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示范性是教师的基本特点。尤其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小学生,对他们来说,教师就是权威。在与教师的密切交往中,他们总会对教师有一种信任和依赖,信服、崇拜教师,因此总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模仿教师。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的榜样和表率作用来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仿,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进行德育的渗透,例如体育课一般会要求学生穿运动服、运动鞋,长头发的女生要把头发扎起来,那么教师也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另外,体育教师是阳光、运动、活力的象征,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也要展示这种特征,语言除了要求文明、礼貌之外,声音还要求大声、有力,语调要上扬,给人积极向上、阳光活力的感觉,还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通过教师的这些言语习惯,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暗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朝气活力的生活态度。

二、围绕教学内容,挖掘德育素材

新体育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德育有明确的要求,除了要求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其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求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因此,在具体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具有鲜明的德育教育意义的,例如长跑、篮球等耐力和力量型的身体素质锻炼以及其他的各种团体比赛,都可以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以及团体合作精神。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如在耐力跑的教学过程中,耐力跑的关键除了是速度的控制和呼吸方法,还与跑步者的意志、信心以及观众的支持有莫大的关系。因此在这节体育课中,教师可以讲一些奥运冠军刻苦训练的事例如刘翔脚伤等鼓励学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其次,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跑步的时候,其他小组成员就要从旁鼓励,从而让学生学习团体合作精神,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有也可以增进同学之情。另外,长跑还有一个要点就是把大的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朝着具体的目标前进,才不容易放弃。体育教师可以讲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的故事给同学们听,他就是通过把比赛路线分成一段段,一个个小目标,最后轻松的就跑完了整个路程。教师可以把这个例子延伸到学生的人生教育中,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细化,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会取得成功。

三、游戏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爱玩是天性,因此游戏是他们在体育课中最喜爱的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或进行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举行“勇敢之路”的游戏,让学生亲自动手设置一条“勇敢之路”,在跑道上设置各种障碍,如跳马、跨栏、双杆、体操

垫等,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快跨越障碍,到达终点。在比赛完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及时的总结,例如比赛中跨越障碍时的技巧,小组合作的重要性等,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体合作精神等。

小学生的道德、思想尚未成熟,是进行德育的最好时机。各门学科都应该渗透德育。因此体育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