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故事(王海岩)
发布时间:2015-07-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相由心生---儿童艺术创作缘由

儿童是有创意的,有想法的。她们喜欢自由涂画、随意发挥,会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小动物、小玩具、树木、房子、甚至人物等。这些都是她们的想法,而想把这些想法用泥巴做成什么样子、什么形状,这些就是她们的创意。

然而,孩子们的想法是不稳定的、易变的、飘浮的。主要表现在想法的多样性。她们会这时想做一头牛,那时想做一棵树,晚一点还想做一个变形金刚。孩子们的创意是不完善的、模糊的、概念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她们,让她们稳定想法,告诉她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这样我们实际上已经一举多得了,既端正了做事情的态度,又学了做陶,还学会了做事,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实施习惯,从这点上来讲,远比做陶本身要有价值得多。反过来,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让孩子们将所有想法都实施起来,那么,孩子们将会这个摸摸,那个碰碰,其结果是她们在一段时间之内就没有兴趣了;而且,她们所有的想法一个也没有实施完全,这就非常严重了。

接下来,就是完善孩子们的创意,帮助她们把心中的想法用泥土表现出来,做到孩子们心中想做成的样子,甚至比她们想象的更漂亮,更可爱。然后,孩子们会突然发现:哦,做陶艺原来这么好玩,还能做出这么漂亮、这么可爱的东西。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将成倍上升,新的想法和创意会更多,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此,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一) 充分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她们的想法和意图;二) 注意分寸,不要随便改变她们的意图,更不能把我们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她们。对前者,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得细心,不难做到;而对于后者,却是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常犯的通病。

“老师,我想用泥巴做一头牛,可不可以?”

“当然,你想做一头什么样的牛呢?”

“它背上背着许多好吃的东西,还有,我也骑在牛背上。”

“呵呵,你个贪吃猫,台上的泥巴你可以随便用,一会儿我来看看,好吗?”……

半个小时之后,她叫我去看她的作品。当我见到她做的“牛”时,我惊讶了:一头肥肥壮壮的牛,背着许多泥卷一样的东西,牛头高高抬起,手法虽极不到位,但笨拙得十分可爱,非常耐看。只是牛尾巴有点生硬的高高翘起。

“做得太棒了,非常可爱,不过牛尾巴怎么是往上翘起来的,一般是向下垂的。”

“老师,这头牛背着这么多好吃的,还背着我,当然要使劲儿了,它一使劲儿,牛尾巴不就翘起来了!”

我晕得差点没站住。

这就是本人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的典型例子。而我们在进行儿童艺术教育或陶艺教育的时候,也经常犯类似错误,请看下面的事实:

例一,多数孩子们都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她们在画太阳的时候会不约而同地将太阳画在画面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只露出太阳的一小部分,形成一个红红的扇形,边上还有几条放射状的太阳光芒。这种“思想高度统一”状况,到底是谁的“功劳”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例二,上陶艺课时, 多数孩子们会不约而同的做一个泥条盘筑的圆柱形笔筒,下课时,教室的桌面上会出现一片大大小小的、高矮不一但形态相似的“笔筒”,这又是谁的力量,让孩子们的想法如此一致?是老师们的要求?那我们有考虑过孩子们吗? 她们对笔筒有兴趣吗?有多少孩子在生活当中会用到笔筒? 再者,笔筒它就一定是圆柱形的吗? 这些问题我们考虑过吗?

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创意,帮助儿童完善其创意是我们该做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