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思维 张扬个性 激发兴趣
——浅谈小学生想象画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常州市博爱小学 杨敏
内容摘要:儿童天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未知和已知领域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心情、想法宣泄于充满了儿童气息的想象画中。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奇特的、有趣的。然而在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儿童想象画存在的局限性,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拓展其思维,张扬其个性,激发其创作兴趣。
关键词:想象力 兴趣 创作 热情
“儿童有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他们对自己的创造表达方式感到满意。”这是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过的话。儿童把他们的心情、想法宣泄于充满了儿童气息的想象画中。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他们没有成年人的太多的顾虑,不会对某件事情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一切都是简单的、可爱的、有待他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尝试的。他们对未知或已知领域都充满了好奇,因为好奇,进而会迸发出一连串奇特的想象。当把这种想象通过画笔表现出来的时候,孩子们也便将他们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来了。然而,当一幅幅画面饱满、色彩丰富、充满童趣的想象画呈现于面前的时候,我们却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内容局限
很多孩子的想象画仍然局限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此基础上稍作想象与夸张,没有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天马行空的臆想。固然任何想象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想象更是需要大胆尝试、超出常规、勇于突破,其实孩子们天生具备这种品质,可为何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拘谨,思维变得局限,想象变得枯竭。尤其到了高年级更是不敢放手去画,畏畏缩缩。
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成年人的灌输。我们在传授他们知识的时候,也使他们的思想越来越接近成人化,儿童的天性正在一点一点地丧失,很多孩子少年老成,都是深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变化表现在绘画上,便是思维的局限和想象力的缺乏。我们在日常的生活或教学中是否会有意或无意地强加给孩子一些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逐渐养成了他们投机取巧、懒于观察的思维惰性。比如儿童对天空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多遐想,在他们的作品中总能看到太阳、云朵或是月亮、星星之类的元素,然而他们在表现太阳的时候总是先画一个红色的圆,然后在它的周围再画上黄色的光芒,有的儿童也会给太阳加上人的表情或佩带一两件饰品,有太阳必然有白云,展现晴朗的天空。而月亮总是月牙形的,星星总是明亮的。其实,这些普遍的现象都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是成人一贯的思维方式在儿童头脑中的再现。难道天空就没有乌云翻滚的时候?没有狂风大作的时候?天空中除了太阳、云朵,月亮、星星或几只飞行的小鸟,难道就不能有些别的吗?再比如,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拿给大人看的时候,我们是否会告诉他们,人不应该画的比树大,太阳不应该比房子大,等等,这样不合常理。即便这样不合常理,但谁又规定不能这样表现了呢?我们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片面的、零星的甚至是错误地灌输给了孩子,他们在接受了我们想法的同时,也使他们头脑中原有的其他想法失去了立足的场地。灌输的越多,思维越局限,以至他们不愿再去思考、去动脑、去想象。
那是否不灌输就是正确的呢?当然不是。儿童绘画潜能的开发,思维的拓展离不开成人正确的引导。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正确引导儿童拓展思维、丰富其想象力,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激发情趣
明朝教育学家王阳明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就是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起他们奋进的最好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强烈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绘画的欲望,创作出好的作品。如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首先要知道他们喜欢什么。
(1) 听故事,看动画片,设置情境
儿童对故事和动画片都比较感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可以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一则与绘画题目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而后由故事展开联想,并将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故事作引导,很容易调动起儿童的创作热情。比如在上《大人国与小人国》这一课,我便讲了《格列佛游记》这则故事,在讲到格列佛逃离大人国来到小人国时,我便停住了,此时学生的热情已被完全调动出来,我便乘势提问,“当他来到小人国时我们想想他又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事情看到一些什么样的景象呢?”于是,顺着故事情节,大家都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片也能很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比如在上《卡通》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段《西游记》的动画片,孙悟空、猪八戒这些卡通形象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比单单出示一些图片效果要好的多。
(2) 提问题,展开讨论,引入情境
在指导儿童进行绘画创作时,也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分组讨论,交流意见。通过大家共同的探讨来解决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境。比如上《难忘幼儿园》这一课,我先提问:“小朋友们想不想念以前的幼儿园?那你们都想念幼儿园的什么呢?”以此来唤起孩子们对幼儿园的怀念,在他们相互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的回忆起了在幼儿园的种种趣事,想起幼儿园的老师与同学,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强烈震动,于是鼓励他们将此时的情感通过手中的画笔抒发出来。
2、加强作品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加强作品欣赏也是拓展儿童思维、丰富其想象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1)、创设展览环境,增强艺术氛围
走廊上,过道边布置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橱窗里面和教室的墙报上面展览一些学生最近的比较优秀的绘画或手工作品,甚至是一些不太起眼的角落也可以点缀一幅装饰画,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一个氛围之中,随处都可以欣赏到优秀的作品,拓宽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并启发了想象,可谓受益匪浅。尤其是当学生见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供大家欣赏的时候,更是会因为在这方面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而对绘画产生更大的热情。
(2)、精选优秀儿童作品欣赏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展示一些优秀的儿童作品供学生欣赏、参考,同样起到开阔思路、启发想象的作用。
3、作业方式多样,提高作画兴趣
在作业方式上也可以更灵活多样一些,比如在故事情境中作画,就象我上面提到的《大人国与小人国》那一课;对实物进行添画和联想,比如《手印》那一课,在自己的手印上进行添画和想象;让学生上前表演,根据表演内容作画;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写作画;也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
灵活多样的作业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作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 个性不足
孩子们画出来的想象画从内容到表现方法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画面虽充满童趣却个性不足。
儿童善于模仿,周围的同学中有一人画的好,其他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照着他的方式去画。有的同学因画面内容新颖受到老师赞同,很快相似的内容便会在很多孩子的画面中出现;有的同学因表现方式独特受到老师肯定,同样这种表现方式也会成为大家共用的表现方式,顿时它也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性格,表现在画面中的感觉应该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画一棵树,一百个人画出来的树定是一百种不同的样子。性格内向的学生会画出一棵怯生生的树,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画出来的树似乎也特别的有活力,生机勃发。他们都是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