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薛薇德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07-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课程的开发

作为一名全职的美术老师,当我接手全课程一年2班后,怎样让孩子美术知识的学习在全课程下变得更加系统成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全课程和苏教版12册教材,寻找教材的共通之处,尝试开发新的课程,期望能让孩子学的既有趣又系统。

《爱读书的树叶》是全课程教材中第2册的诗歌。这篇诗歌让我联想到苏教版第2册《叶子片片》,《叶子片片》这一课中有一个小知识是教孩子掌握磨印的方法,把叶子磨印到纸上。如果只是教一个磨印叶子的技法,对孩子来说可能只能作为一时的兴趣,只学到了一个小小的技能,可不可以把这个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在孩子脑海里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接着我又联想到苏教版二年级上半学期的课程《肌理》,磨印树叶其实就是磨印肌理的一种。再三思考后,我把《肌理》作为了本学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来研发。整个学期我需要把《肌理》课程贯穿于学生的全课程教材中,我的初步思考是:1、初步认识肌理,用磨印的趣味手法磨印出不同肌理。2、利用磨印出的肌理进行剪贴,开拓思维。3、学会用水粉工具印树叶肌理。4、学会用身边废旧材料制作肌理效果。5、把肌理效果运用在绘画中,提高画面美感。6、肌理实物拼贴。这些课程将一直跟随教材的进度,并不单独孤立,既系统,又富有趣味,还能构建孩子的知识框架。

还记得第一次上《肌理》课程的时候,是要教孩子“磨印”这个手法磨出肌理。

课上,“孩子们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桌子,说说自己的感觉”我说道。

“光光的,滑滑的。。。”这是大家的答案。

我请了一个最近的小朋友,牵着他的手,走到软木板前,“闭上眼睛,摸摸看,和桌子有何不同?”

“毛毛的!”

台下的小朋友见了都跃跃欲试,我再次请了几个小朋友分别摸了衣服、铁盒上的花纹。。。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些东西摸起来都是比较粗糙的,凹凸不平的呢。这叫肌理。”我总结道

“今天我可是要用这些凹凸不平的肌理来给大家变魔术哦。”听到要变魔术,一双双眼睛都睁的大大的,“你们相不相信,你们数到三,我就能变出一个东西出来哦”我悄悄在白纸下塞了一个硬币,接着快速在纸上用铅笔磨印出一个硬币,等孩子们数完,我也好了。孩子们个个发出“哇”的声音,都要凑近讲台来看一看。

“老师你是怎么变出来的啊?”

“老师你是不是在纸下塞了硬币?”

“这个方法我之前见过呢,就是在纸下面放一枚硬币,用笔描一描就出来了。”班里的小毅总结到。

见大家都点头之后,我抛出了问题:“是描吗?描的姿势是怎样的?”我做了一个描的动作,“刚才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不是描,我觉得老师是这样左右划,把笔横着贴着纸,还轻轻的。”一个小朋友一边讲还一遍学着我的动作。

“我觉得像蹭!像磨!”小语接话说道。

“对呀,这个动作叫磨,而老师刚才的方法就是磨印哦!”说完便在黑板上写下“磨印”这个词。“一起喊三声这个魔法的名字,叫什么?”

“磨印!”小朋友们一气儿喊了三声。

“‘磨印’这个魔法呀,可是要秘诀的,怎样才能在纸上磨出肌理来呢?选择是很重要的呢!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一片树叶摸起来凹凸不平的厉害,还有一片也有纹路在里面,可摸起来比较光滑!你们觉得哪个磨出来的效果好呀?”我问道。

“我觉得应该是凹凸的比较厉害的效果会好些!”小逸思考着说。

“我觉得要试一下才知道!”轩轩反驳。

“对,试一试吧。”大家都很赞成。

请了两个小朋友分别尝试后,小逸的回答得到了验证。

“刚才我们磨印的东西都是在身边找到的肌理,你还能找到哪里有凹凸不平的肌理吗?”我问道。

有人摸自己的衣服,有人翻书包,有人拿自己的飞鸽袋,有人指着窗外说:“树皮!砖头墙!。。。”

孩子们的眼睛到处寻找着,手也不停的指着,生怕错过一个。

“那我们试试拿着铅笔、彩铅或蜡笔去寻找一下美丽的肌理吧!把它磨印在你的纸上哦!”我讲了作业的内容,孩子们就在教室里到处磨,有的干脆脱了鞋子磨印鞋底,有的磨印自己的飞鸽袋,有的磨印后面的黑板,连门都没有放过,还有的跑到了我的办公桌前,找到了我的书架。再看看他们的动作,光着脚的,趴在地上的,手吊的老高的,伏在桌上的。。。。。。“老师,我去外面再找找!”教室里找的还不够,看来兴致真是高。“去吧,注意轻声,还有安全。”刚说完,便有一大波孩子跑出来了。树上、跑道上、叶子、墙上。。。。。。哪里都是他们专心磨印的模样。

回到教室,大家畅所欲言:“我这是在跑道上磨得,用的蜡笔;这个是墙上的。。。。。。”

显然,肌理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经过这次还算成功的实践,加上我之前对全课程教学的理解,我总结了,不仅孩子们需要这种灵动,活泼,拓展思维,并且运用自己知识,在老师合理的引导下的完成实践的课程,老师们同样需要,不满足于现成的教学参考,开拓思维,合理拓展,为教学这棵参天大树添加新的,更加繁茂的枝叶,为树下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绿荫。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