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是2015年春晚歌曲《从前慢》中的歌词,其中娓娓道来的是久违的慢生活,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又传统的生活方式;陌生,是因为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离这样的生活渐行渐远……
我们的教育离这样的理想状态也是越来越远,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样一个乌托邦。
我和陈老师两人包班,文科出身的我可谓五音不全,画画也是四不像,让我教这些术科真是摸不着头脑,只能自己带着一颗真诚的心“现学现卖”。一节美术课上教孩子画烟花,孩子们纷纷照着我好不容易画在黑板上的烟花模仿起来,他们的创作和我预期的都差不多。结果交上来一幅作品却令我大跌眼镜:黑漆漆的背景,杂乱的线条,烟花小得都看不见了!我心里忍不住想:虽然我对于美术专业来说是个门外汉,但这样敷衍了事的态度我真的忍受不了。于是我立即点名把这个孩子叫了上来,把画扔到他面前,让他自己好好看看。我故意把声音提高了八度:“你看看你画的这一滩黑的是什么东西啊?”他凑近仔细看了看,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这个画的是黑黑的天空。”我的心当时仿佛“咯噔”了一下,脑子里面闪过很多画面,难道是我错了?我错怪他了吗?对啊,烟花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才会绽放地如此绚丽多彩,星光熠熠呀!倘若没有那丑陋的黑黑的背景,烟花又怎能这么出彩呢?
我的内心无味杂陈,老师有时候容易思维定势,思想僵化,包括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其实根本不是孩子想去上,也不是家长想让孩子去,而是孩子的同学们都纷纷去上这些班,家长们于是“不甘落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所有兴趣班都让孩子上过来,生怕漏掉什么。但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最简单单纯的,往往也是最正确的,这位没上过兴趣班的小朋友美术素养一定比不上那些上过补习班的吗?那倒不见得。以后当我再次面对与孩子发生分歧的时候,我总是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急不躁,在静静的等待中孕育花开的力量。
放学时间到了,因为孩子们收拾书包的速度很慢,第一个收拾好书包的与最后一个能相差十几分钟,放学速度也因此拖拉了起来,于是我不自主地提高了嗓门,嘴里边大声喊着“快一点”。大部分孩子都收拾好了,教室里面还剩下一个孩子在那里慢条斯理地收着书包,我一看时间,放学时间都已经过了,心里面很是着急。我疾步走过去,拿起抽屉里剩下的书就往他书包里面塞,想替他赶快收拾好。结果他出人意料地大叫起来:“这本书不是放在这里的!”被他这么一喊,我愣住了,一看他的书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按照书本大小有序地排放着,我顿时觉得我刚刚塞进去的书本是多么地刺眼。
那一天我才明白孩子的“慢”也是分种类的,有的“慢”是孩子动作本身是慢吞吞的,有的“慢”是孩子一心两用,速度肯定不快,另外还有一种“慢”是孩子为了追求完美,试图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慢”,重要的是作为老师,您如何对待孩子的各种“慢”。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也许这个孩子就像故事中的腊兰一样,他可能会遇到了像隐士一样“勤劳”的老师,不停地修剪甚至“拔苗助长”,也可能会遇到像隐士的朋友那样的老师,呵护孩子的心灵,让他“任性”地生长,这个孩子的命运就掌握在老师——您的手中。
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也有其成长的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而现在的人们却杞人忧天般的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停地开发孩子的能力,表面上看,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已经很扎实,但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很早被破坏掉了,造成了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放弃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一种非常珍贵的学习能力。
让我们的孩子“任性”一次,“输在起跑线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