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
用欣赏、理解、期待的眼光评价孩子
博爱小学 张丽娟 2015-1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来自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来自别人对自己所作出的努力的肯定,也来自别人对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的关注、欣赏。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最看重的还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这是决定学生能否爱上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随着学生学习差异的出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出现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发挥评价的导向和促进功能,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螺旋上升。
一、 延迟评价,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可是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在合作交流时往往会为一点小小的得失而彼此产生矛盾。
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当学生分组讨论完一个问题后,我示意学生停止讨论,准备小组汇报。有4个小组很快安静下来,各得一颗★,接着又有3个小组安静下来,我又记了3颗★。我想:看着别的小组得★,剩下的一个小组也该安静下来了。我走下讲台,准备请各组汇报,可教室里还有声音,原来是第四组组长陈亦丰和组员孙逸鸣在讲话。我用眼神提醒他们停止说话,可两人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想向我解释什么,看样子是俩人发生了矛盾。孙逸鸣同学思维灵活,平时表现不错,陈亦丰也是一位很负责的组长,他们会有什么矛盾呢?让他们解释肯定将影响本节课的教学,不让他们解释,又不够尊重他们。既然我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出评判,何不留到课后处理呢?于是,我走到孙逸鸣和陈亦丰的身边轻轻说:“下课后再跟我说,好吗?”下课后,我来到他俩身边,专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原来孙逸鸣和另一个同学在讨论问题,陈亦丰叫他不要讲话,孙逸鸣认为他不是讲话,是讨论问题,于是两个人争论开了。我帮他们分析了各自的错误,教育陈亦丰要首先用眼神提示组员,教育孙逸鸣不该和组长顶嘴,告诉他们要成为优秀小组,组长和组员必须好好合作,小组合作时不能谈论和学习话题无关的内容。
试想,如果我在课堂上匆匆处理这件事,或者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训一顿,那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组员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成人都会,何况小孩子呢?有些事,课内无法解决,如果匆匆凭自己的直觉去判断,往往会不经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上给学生一个台阶下,课后再去了解详情,对学生作出延迟评价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好方法。
二、 期待评价,确立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
每次考试卷发下去后,我都能从不同的学生身上感受到喜悦或悲伤。那些“成绩理想”的学生“笑若桃花”,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若有所失”,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不想和同学交流,面对家长,他们更是无颜以对。老师要求回家更正错题,往往考得较好的同学都更正了,而那些考得不好的同学错误依旧。长此以往,数学便成了那部分学生讨厌、害怕的学科,慢慢地,他们就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成了后进身生。随着学生学习差异的出现,我尝试改变自己的做法。首先利用家长会让家长明确考试的目的,强调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通过考试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要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次,给学生提供“二次测评”的机会,既在考试过后,可以根据改正的情况给予适当加分,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可以向老师申请再考一次。听到这个消息,那些考分低的孩子仿佛“复活”似的,一个个改得格外认真,试卷擦破了,还问我要一张重新改正。面对这群渴望进步的孩子,我还会在他们改过加分的试卷上刻上一颗★,写上一句鼓励的话。 通过给孩子提供“二次测评”的机会,我发现孩子们对更正错题积极了、主动了!
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对他人产生好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寄予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这种心理暗示,把对学生的期待,通过语言、笑容、眼神等传达给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教师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必然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会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总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学习基础差,渴望老师叫他回答问题,可始终不敢举手。当我注意到学生渴望的目光,我会立刻回应他们期待的目光,特意让他们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在学生回答问题思维卡壳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当学生顺利回答完问题,我还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通过多种形式,把期待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可以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三、 点拨性的批评,给足学生自我反思的时空
表扬与批评是老师评价的两个法宝,但数学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我们仅仅从学习的结果给出好和坏、对和错、优秀与落后的评价,会显得缺乏人情味。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错误是由于想的不周到、顾此失彼造成的,若我们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回答?”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将会是无情的打击。教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在他们回答不全面或面露尴尬之色时,给孩子适时点拔,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如,当学生没有说完整时,老师就说“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的对,接着说第二步。”在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批语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接受的。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没认真听课,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系列充满人情味的评价语言一一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保护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在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下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孩子的发展变化更让人吃惊。失误和成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平常现象,我们要以欣赏、理解、期待、关注的眼光去评价孩子,让老师的每一句评价都成为孩子学习中前进的动力,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相信,处在这样的评价中,孩子们的感觉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