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照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 一位后进生转化的思考
许建云
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尤其是对后进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因为后进生受到的批评特别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往往会被大家忽视,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所以他们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总是不会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关你”、“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们应该给后进生多一点信任,少一些责怪,多几份理解,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少一点冷落。尽可能地让后进生在我们的期望中不断得到转化。
就拿我班里一位学生来说吧,初接这个班不久,便发现有一位比较“突出”的学生名叫小路。他学习习惯很差,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性格孤僻,言行举止比较情绪化,三句不和就动手打人,还老说谁谁谁不好,对网络游戏是精通有加。常常搞得教室里鸡犬不宁,其他孩子经常到我这儿告状,从早到晚要思想教育,着实是个让人烦恼的学生。烦恼过后我冷静思考,再烦恼也是我的学生,不能放弃。于是我就深入了解,原来这个学生家庭条件很特殊:爸爸妈妈是重组家庭,爸爸四十多,妈妈二十多,对小路溺爱有加,对学习却不管不问,拿他没法儿。班内学生个个讨厌他,远离他。看他那孤零零的样子,我没有歧视他、数落他、排斥他。因为我觉得他很可怜:没有良好的家教,更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如果老师再不关心他,不拉他一把,我想不知什么时候会有什么惊人的举动或恶果出现。虽说民间有“从小看看,到老一半”的说法和看法。但我认为这也不是绝对正确,就小路问题绝不是他从娘胎里就有的,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产生的,肯定有其根源。因此我冷静思考后定下了一个理念:不是学生的错。于是我开始“搜索”起来,用心地观察他的言行举止。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他的亮点,他的头脑反应比较快,我想大概是他已发现我在关注他,因而他想表现给我看,以此证明自己不是傻瓜。我发现他在课堂上偶尔能说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并且作业本上的字也偶尔出现特别端正的现象,尽管偏小了点儿。在我的课堂上也不无故违反纪律,只要手里有课外书就能安安静静的。更明显的是在课间活动时总爱在我身边转悠,跟我讲他家里的事。譬如跳绳或踢毽或踢球,虽然姿势很可笑,但我想他肯定是想进一步引起我的注意。这时,我觉得他是那么可怜!那么可爱!
后来我开始加倍关注他,一方面调位子,把他从原来的最后一张调到讲台下那张离老师最近的位置,让他知道老师现在在用实际行动关注着他。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帮他改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老印象。在课堂上多叫他回答问题,虽然好几次由于他思想不集中答错了而引起全场爆笑,但也有令人惊讶的回答,譬如读古诗调子很好,读拼音大多数能读准,还当过领读的小老师。课文表演情景剧非常入戏,常常演得活灵活现。而且我还把小组长的职位分给他做。他受宠若惊,努力地去收本子,发本子,走路也挺起了胸,黑黄的脸上有了阳光。每当此时,我就会在班里表扬他,让大家知道小路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很有能力,你们能做的,他也能做。再一方面就是私下里找他谈话,默默鼓励他,让他树立自信心。我常对他说:要自己做个好学生给别人看,自己不信自己谁还信你。不能因为曾做过许多错事而放弃自己前进的脚步。你身上也有优点,如每天能到校上课,课堂上大多数情况不违反纪律,字也写得有进步,而且抄写作业从不拖拉,班里有的同学还不如你。如果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忍耐,有错就改,你肯定是个优秀的学生。与此同时我还要求全班同学都来关心他,不躲避他,和他多亲近,用友好的语气多跟他聊聊,以朋友的身份和他玩玩游戏。还让中队长当他的辅导老师,让他有问题就去请教,从而使他感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自己,让他亲身体验师爱和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小路在课堂上终于经常能主动举手发言了,和同学吵架的事儿也明显少了许多,偶尔说说情绪化的话同学们也能尽量宽容他。不再经常到老师那儿去告状。最可喜的是跨入四年级后从没去过网吧。我在与小路爸爸口中了解到了他们也开始关心起他的学习了,会每天检查一下家校联系本,查缺补漏。为让学生都能了解他的进步,我特地利用一节品德课开展了一次活动——“夸夸我班的()”。同学们的掌声让小路同学不好意地低下了头。
我担任这个班也已一年半了,应该说他身上还有缺点需要改正,但今天的他已绝不是昨天的他,他已融进了班集体,他已在一步步向前。我想又有谁能一下子把身上的缺点全部改掉呢?作为老师,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尤其是这样的特殊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者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确,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才能让他们融入到师生的情感中,并从中体验师生的关爱,师生的温暖,重新认识自己,自觉地改变自己,朝着老师指引的人生目标努力奋进。
小路的转变让我明白,没有无缘无故的后进生。只要生命存在,肯定有生命的亮点,但愿我们的老师多关注最需要阳光的弱苗,因为他们也是生命群体中的一分子。关注他们,为他们付出是我们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