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静待花开会有时(李旦)
发布时间:2015-0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静待花开会有时

常州市博爱小学  李旦

    

 

有一次,在品德与生活课上,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故事。讲到如何区分狮爸爸与幼狮时,有不少孩子想到了用投以食物的方式。男孩W,一个平时常常会兴奋过度的孩子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大家的讨论,他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给它们草……”话音未落,别的孩子都哄堂大笑,我也皱了眉头,说:“狮子是吃草的吗?”男孩W尴尬地望着我,坐了下去。讨论继续下去。过了些许分钟,男孩W再次举起了小手,难道他还有好主意?望着他执拗的眼神,我再次将发言的机会给了他。不料,他再次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刚才想说的是——给狮子吃那些吃草的小动物……”听着他不连贯的话语,我顿时惭愧不已,刚才我为什么那么鲁莽?为什么没有耐心地等待,等孩子讲完?这样,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该有多大啊!

课后,我不断的反思:班里与男孩W相似,缺乏自信的孩子还有很多,如果当时我能等一等,男孩W们是否会在小伙伴们敬佩的目光中找到自信,因而拥有灿烂的微笑?于是,我暗下决心,不论何时,不论面对哪个孩子,一定要丢弃烦躁,重拾心境,放慢脚步,耐心“等待”。因为唯有等待,才会给孩子带来精彩的人生。

“等待”的“等”不仅仅局限在等待孩子的发言,也不是仅仅局限在具体的时间范畴内,而是在于因人而异,多给孩子以各方面的机会,从而帮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那么,一个班,近五十个孩子,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各不相同,怎样的孩子更需要“等等”呢?

1、调皮的孩子需要多等等

调皮的学生总是特别的聪明,男孩W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孩子。让人喜的是,他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听他天南海北地聊,你会感到原来孩子的世界也这么神奇。除此之外,W就似乎再也不会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书本文具,包括他脱下来的衣服肯定会扔得满地都是;作业,肯定是不会按时完成的;午饭,肯定会搞得“天一半,地一半”……究其原因,男孩W从小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肯定少之可怜。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要强迫他“立刻”、“马上”做一个守纪律的学生,肯定是事倍功半的。一味埋怨的做法不仅是徒劳无益的,相反会伤害孩子稚嫩的自尊心。 此刻的我们,就应该看到他身上存在的闪光点,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能以长补短。

2、自卑的孩子需要多等等

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部分低年级小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在活动中缺乏积极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很少发言,惧怕与人交往,不敢尝试新任务,遇事畏惧退缩。

诸多研究和实例表明,自卑心理的形成对儿童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女孩小Q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在学校里,永远只是默默地坐着,微笑没有,发言也几乎没有,偶尔被点名起来发言,她甚至会干脆以“我不会”加以拒绝。可不为人知的是,回到家,她会因班级里要进行班委改选而乐呵呵上好几天;她也会因小事与父母协商不成而大吵大闹;她会以肚子痛为借口赖学;她还会掩面哭泣整整一个上午……每当此时,其他的孩子总会叽叽喳喳地来告诉我关于小Q的情况。我就会轻轻地告诉他们,没关系,让我们再等一等,她就会好起来的。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像小Q这样,越是自卑的孩子越是内心丰富。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只是过度地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就像一只蜗牛,悄悄地伸出触角,偷偷地试探外界。稍有风吹草动就马上躲进了他(她)的避风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他们的再次起航。

3、有器质性疾病的孩子更需要多等等

 一个周日的下午,男孩J的母亲打来电话。原来,经医生诊断,J患有多动症,属于易怒型……很多的医学术语我听不懂,只是隐约明白了J平日里那些差强人意的表现的原因。J的妈妈焦急地询问:是开始给J服用那些所谓对症的药物,还是每天带J去医院进行纠正性治疗?究竟怎样做才更科学,我不清楚,但作为母亲,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长期吃药,副作用肯定是不言而喻的;长期去医院,肯定会给他幼小的心灵贴上患病的标签。

这些因器质性疾病而引起行为缺失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是不幸的。对于这些成长会比同龄人略慢一些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正如花儿的绽放一般,在花朵开出前是漫长的等待——等待种子的破土而出、等待它长出第一片绿叶、等待它的第一个花苞。我们应该做细心护理它的园丁,而不要做急于想看到花朵的游人。

在班级管理中的“等待”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关键在于以春风化雨般的形式触动孩子内心的琴弦,形成无形的教育力量,达到“无痕化”教育。

1、用微笑来等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练习。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以“甜言蜜语”般的语言来鼓励孩子,以期使孩子不断前进。其实不然,虽然只是“你真棒”、“表扬他”之类简单的话语,却会让孩子在表扬中迷惘:不知道真正值得表扬的是什么,从而只知道一味地讨好老师,或是感到处处迎合老师的压力太大。一时的不足反而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消极的情绪。

怎样让孩子处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呢?

有时,在批阅作业时,随手在作业本上画了个笑脸。孰料仅仅是老师的随手几笔,却会使得到的孩子欣喜好几天。老师,为什么要画笑脸啊?有时,孩子还会天真地问。接连好几天,那个孩子就会做得特别棒,寥寥数笔就给孩子如此巨大的快乐与鼓励,如果我们能常常施以真诚的微笑,它一定会更具有魔力的。

用微笑来等,摒弃了语言给孩子带来的无形的压力;用微笑来等,增进了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对于老师,用微笑来等,就意味着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聪颖的,孩子是可爱的,即使孩子是个天才,也需要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才越走越顺,何况不是天才呢?于是,当他上课不专心时,给他一个微笑,让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但他又一次满头大汗地冲进教室时,给他一个微笑,让他明白,同学们在等他;当他作业认真完成时,给他一个微笑,让他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微笑的含义究竟有多少,只有得到微笑的孩子会明白,是鼓励,是批评,是赞扬,是责备……无论是哪一种,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微笑中憧憬未来。老师给他一个人的微笑,会让他感到无比的温暖,会点燃他心中追求上进,成为优秀学生的希望之火。

2、在活动中等

“等待”既然给了孩子进步的机会,就要想方设法等待孩子潜力的发挥。

一般而言,能否受到同伴和集体的认可和接纳,是影响儿童积极自我评价的关键因素。然而,现在的小学低年级群体中,普遍存在缺乏人际交往技能而不会交往,从而感到孤独,缺乏自信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留意观察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在自己阅读、游戏时的表现,你会发现,他们有的虽不甚活泼却喜欢小声地哼唱,有的虽不够智慧却有一颗百折不回的心,还有的虽沉默寡言却乐于助人。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在平时的班队活动课或其他的诸多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耐心等待他们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潜能的发挥。

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中,随着鼓声的停止,就会轮到一个孩子唱一首歌。即使不会唱也没有关系,只要一报歌名,所有的孩子都会大声齐唱,不同的只是有一个孩子站在中间。因为处于兴奋的氛围,没有人再会拘谨,即使是那个一向不敢大声讲话的小Q

在诗歌朗诵比赛中,不因要争取名次而把机会都给那些原本已经很出色的孩子,那些平日里调皮的孩子其实也能担当重任,因为他们会灵敏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待,也许他们还会比那些拥有优越感的孩子更加努力。

……

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平台。在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时,孩子开始学到了正确的交往技能,如合作、分享、谦让、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当儿童感到自己能友好地与人相处,同时能设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时,自信心便会得到增强。

不期待他有多么出色的表现,只要能参与就行;也不要强求一次、两次的活动就能转变一个孩子。但你会发现,活动中的孩子各个都是可爱的。

3、借岗位来等

丰富多彩的活动自然不可能每日都有,怎样让孩子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老师在耐心等待他的成长呢?为孩子们寻找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去完成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借助岗位的力量,孩子越做越快乐,也就越做越有信心。

提起“岗位”,很多人都会想到“定人定岗”。事实上,固定的岗位模式会很快失去对孩子们的吸引力,除非有极其严密的监督机制才能使“岗位责任制”一贯而终。针对这一特征,在班级岗位设置时,除了一些常规的岗位是比较固定的,其余的则灵活变动,常常以孩子的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表现相机而定。

那个内向的小Q学习成绩稳定,完成作业总是又快又好,每次完成作业后,她总是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看课外书,或者静静地发呆。“小Q,快去教教XX,他好像又不自觉了。”看似随意的差遣,却无形中肯定了她学习的优秀,也制造了她与人交往的机会。于是,你会看到,小Q在尽心尽责地监督XX的学习,偶尔,还会看到她露出了愉快的微笑。因为,这个“小老师”的岗位,让她的内心强大起来。

那个淘气的男孩W呢?虽然淘气,但很聪慧,又善于与人沟通。“小W,你的作业完成了吗?哎,要是完成了,就能帮老师把这份资料交到德育处去了。”话音未落,男孩W肯定会停止淘气,匆匆拿起铅笔,“老师,等等我,我马上就好。”因为,这个“小信差”的岗位,让他体会到自己在班集体中不可取代的价值。

那些平日纪律不够好的孩子呢?偶尔让他们担当“纪律委员”,特别是老师因故要离开一小会儿时,委托他们来管理班级。你会发现,他们会特别负责,特别认真,而且以后他们会较以往遵守纪律多了。因为,这个“纪律委员”的岗位,触动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认识到守纪的重要性,这比教师一味的说教、批评,有效得多。

人人都会有机会,人人都会有岗位。随机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小岗位的定点“训练”,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舞台。它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也促进了良好生生关系和温馨班集体的初步形成。

     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让我们心存期待,永远坚信:“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