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谈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钮小媛)
发布时间:2014-06-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了“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表述,新课标提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显示了音乐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它表明了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去塑造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那么音乐教育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善于利用音乐作品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们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四年级音乐课本中教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以把介绍作者(聂耳)的生平与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教学引子,讲述聂耳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何种原因促进他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并激励民族勇敢战斗的。还可以借助影片资料让学生观看《风云儿女》,使学生深切感受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又如《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我们首先通过谈话式导入新课:学校每周一早上举行什么仪式,让学生讲讲自己见过的升旗仪式,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国旗知识,教育学生要懂得国旗的含义和重要意义,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要求同学们在升旗时神情专注而庄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真挚情感。

二、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德育氛围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因势利导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能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执教《保卫黄河》这节课时,学生对歌曲的感情处理往往不能很快到位,演唱时总是不能达到慷慨激昂的效果,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一幅幅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有关录像让学生观看,结合已有的背景画面思考并讨论:作者光未然当时创作的心情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问题融于一个有声、形、光、色凝成的音乐氛围之中,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体验自然地被推向高潮。实际演唱时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学生的爱国之情,显得那样庄重和神圣。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三、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音乐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让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可以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以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星光恰恰恰”等这不仅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此外,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也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解,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有助于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自信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和终身奋斗目标。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了,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像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还会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在音乐教育中让学生把知识准确地掌握、充分理解作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做人人。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