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让品德课回归生活 秦燕文
发布时间:2014-06-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让品德课回归生活

                              ——《逛商场》评课稿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品德课应该引领儿童从生活出发,努力构建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周言策老师执教的《逛商场》正是基于“在体验中导行,做有效果、生活化的德育”这个要求而展开的一堂课。

 

一、教学流程,时时依托生活实际

“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教学观启示我们教学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比如:周老师在上课伊始播放了《爸爸去哪儿》中的一段明星父子购物的视频,既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引出购物这个主题,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精打细算巧当家”这一环节中,周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孩子用20元购买自己秋游时所需的物品,填写清单,还请学生谈谈自己选择购买这些物品的原因。这个设计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学中,老师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评价语言,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明了:购买东西,要结合环境条件要求和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考虑。这样,就把原本只是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知识,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了学生。

 

二、抓住切入点,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意志和情感的形成教育,只有与社会生活结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才能真正培养出儿童良好的品行。例如:在“文明购物我能行”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你该怎么做,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出示图片、采访视频、以及“文明行为再判断”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购物时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并学着自觉地摒弃这些不文明行为。这一环节,由认知到分辨到践行,体现了学生品德养成的一般规律。

 

三、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发展

    学生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教师能够发掘出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进行品德与生活的自我教育,用学习所得去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并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这样就能使品德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体现了品德课程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特点。例如:在“火眼金睛来发现”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物品的包装袋上的相关信息,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相关信息,还根据老师的指导,说了说自己在购物时会注意到的方面。老师的教学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又进行了一些提升,例如:包装袋上生产日期有各种不同的写法,学生未必每种都能读懂,老师顺势在这里进行了简单的讲解,相信学生会在今后购物的过程中不断去实践,逐渐掌握这一技能。教学到这里,还未结束。这一教学环节还只是起到了认知的作用,还未有学生的体验实践,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看似一个很简单的购物过程的表演,却把整节课中所涉及的一些购物要求、技巧、方法等全部融合了进去,是对学生认知的一个很好的考察。同时,学生的参与度更高,所有学生都在小组中参与活动,表演结束后还有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说是全员参与,体现了品德教育的由认知到实践的特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