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阳光滋养美术课堂
——浅谈美术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常州市博爱小学 杨敏
内容摘要: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然而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人文意识的渗透。本文就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了总结归纳,从重视美术鉴赏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挖掘美术技能课的人文内涵,注重美术课程与各学科的整合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人文教育 美术 渗透。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标准》还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美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展现出人文关怀的教育。 由此可见,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审美观念是美术学科追求人文素养的核心。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人文意识的渗透,偏离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像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已成为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下面就谈一谈我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实施人文教育的一些措施:
一、 重视美术鉴赏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意志、道德、尊严、个性、生存状态、智慧、美、爱等人文特征都孕育在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教师要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在鉴赏中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梵高的生平,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梵高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这幅《星月夜》中,一方面表达了他高亢压抑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能。蒙克是西方著名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他的代表作《呐喊》与梵高的《星月夜》都是蕴含着强烈情感色彩的绘画作品,他的《呐喊》和他所有的作品一样,都是通过自身体验才画出的,他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他所表达的只是有关他自己的忧郁和不安。这就是他的创作的原动力所在。蒙克正是通过创作才打开了自己幽闭着的情感通道,使内心产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了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再以中国花鸟画题材为例,“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和梅兰竹菊的“四君子”是文人画家喜爱的题材。在进行教学时,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在画家眼里就不再是木本草类,而成了忠贞不渝、高风亮节的象征。让学生了解这些具体物象所隐喻的人文品格。
古代艺术固然有历史的积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感受,然而现代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我在上《立柱造型》这一课时,便引用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作为拓展,贝聿铭将三角形在立柱造型上运用到了极致,在让学生感受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的同时也体会了艺术设计对生活的美化与影响。所以在鉴赏作品的选择上,可以适当涉及现代艺术的中外作品,使学生树立多元文化意识。
二、 挖掘美术技能课的人文内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领域也应渗透人文教育。所以教师要仔细研读新教材,深入挖掘“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所渗透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
比如区联校教研课《老房子》,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就融入了人文教育,从导入到结尾都渗透着人文关怀。老师以即将消失的记忆为导入,展现了常州老房子的遗风,不仅让学生倍感亲切,更激发了学生对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最后,结合这次雅安地震中,一座百年老宅在一片废墟中屹立不倒的事例,展现了老房子的坚守,学生也为老房子的这种精神所感动。老师还适时的号召学生一起来为灾区人民祈福,更是将本课的人文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又比如我校濮老师上的《皮影戏》一课,最后老师以皮影人的口吻讲述了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濒于失传的现状,呼吁学生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为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自己的力。
再比如苏少版美术第十册的《世界地球日》一课,课前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尝试解答问题。课堂上以知识竞答的形式大家一起讨论,从而了解世界地球日的一些相关知识以及认识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人文教育已经渗透其中。然后通过欣赏地球美景及环境或自然资源被破坏后的景象,带给同学们强烈的视觉对比,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希望为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做点什么,那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得出通过各种举措,从方方面面来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最后老师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绘画的主题中来,用绘画的方式呼吁人们保护地球。这堂课通过人文教育的不断渗透,使学生不仅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现状有了深切地认识,更激发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 注重美术课程与各学科的整合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它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因此,美术教学应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实现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
例如以“鱼”为表现主体的单元课程,教师便将其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第一课是用剪贴的方式表现各种格样的鱼,第二课用故事画的形式表现大鱼和小鱼的故事,第三课写生鱼,第四课在对鱼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再用想象画的方式表现小鱼变变变。本单元教师通过横向整合,组成了一系列的活动课。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鱼的图形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热爱大自然,学会欣赏美,能用绘画表达他们的感受,体验创造性表现制作带来的喜悦。通过学科内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渗透了人文教育。
在跨学科整合中,也有一些鲜明的例子。比如讲到中国画的落款时,就与文学方面的诗词歌赋有关。如王冕《墨梅》中借物抒怀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的水墨画卷《螃蟹》中抨击社会的“若叫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等等。美术教材中也有许多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的课例,如苏少版第十册的《诗配画》《寓言和神话故事》《儿歌和童话故事》都可以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感受诗歌或故事所描绘的情境,体会其所要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或蕴含的道理,从而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十二册的《听音乐、画音乐》则可以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对音乐片段的欣赏,体会音乐的旋律所传达出来的不同的情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在与其它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始终要不偏离美术学科的特质,以美术为核心,通过这种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的能力和探究的思维方式,并从中渗透人文意识,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与社会活动的综合,更具综合实践性,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周围事物、社会动态,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培养学生沟通交往、组织策划等能力,并且在活动中逐步学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从而实现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总之,人文精神在美术教育中绝不是可有可无或附加因素,只有让美术教育至于人文阳光的普照下,美术教育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美术学习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尹少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