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教 一路爱
常州博爱小学:李玲
春晚的“时间去哪儿”大热,时光荏苒,真的是不知不觉,做小学老师已十年有余。今年,更是接受了全新的挑战,成为了一名全课程老师,并且还成为了一年级的班主任。
任教十余年来,一直在毕业班盘旋,也从来没有做过班主任,这突如其来的挑战,硬是生生的打扰了我的睡眠,辗转反侧,焦虑到开学。
重新再来,一切从新开始。学低年段的语言,学全新的备课理念,学全新的“全课程”思维,更多的,是学会如何与一年级的孩子朝夕相处,做好班主任。
第一个难关如约而至,9月,新学期开学,孩子们欣喜的来到了小学,伴随欣喜的,是幼儿园的好多习惯,不会听课、下课调皮捣蛋等等,需要我耐着性子一个一个去熟悉去安抚。然而,对于班里的小乐来说,这些安抚完全不起作用,他依然是我行我素,完全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比如上课,从来不会安静的坐在位置上,而是随心所欲,想跪坐就跪坐,想起立就起立,想插话就插话。心理素质确是极好,也不知是听不明白老师的指令呢,还是在家里我行我素惯了,反正老师说老师的,他做他的,也从不觉得难为情。这对于我这样教惯毕业班的老师来说,绝对是对我师道尊严的极大挑战。于是,我和他的“作战”开始。
首先,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我常用的情感法和小乐谈。可是,没用。这小子每次都是朝你一笑,点头说会听课了,不打同学了,可是,答应的快,忘记的更快。我简直是无奈啊,总不能上课下课都盯着他吧?我也烦心,对孩子来说,也怕打消他的上学积极性,再说,还有其他的皮小子等着我去个个击破呢,得想想其他法子。
于是,找家长。小乐的妈妈是很配合我的工作的,一到学校,就先承认孩子的疏于管教。原来这些问题在幼儿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原来,小乐的爸爸妈妈在幼儿园的时候离婚了,小乐跟着妈妈,因为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僵,所以离婚之后小乐就没见过爸爸。加上小乐的外公外婆比较溺爱,总觉得亏欠了孩子,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的一些坏习惯。经小乐妈妈一说,我才明白小乐的一些行为,比如小乐经常下课要拿着水杯,和小朋友一闹别扭就喜欢用水杯打小朋友。我曾经问过他怎么一直要拿着水杯,他说水杯是我的“保护神”,我根本就没听他解释,就说不允许他下课再拿水杯,可是他表面答应,依然我行我素,为这事我没少骂他。现在想来,不禁有些心酸,也许,孩子说的“保护神”也许就是父母离异后安全感的缺失,在这样小的年龄,父母离异又一直见不到爸爸,孩子的“安全感”肯定极度缺失,我应该怎样来帮助这个孩子呢?
自从小乐的妈妈来过之后,我对于小乐,不再那么的苛刻,也许,“等待花开”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慢慢的,我对于小乐了解的越来越多,他的名字也是父母离异后改的,改的面目全非,他和爸爸那边的亲戚完全断绝了往来,他的妈妈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全靠外公外婆。这点点滴滴,让我对小乐倍加怜惜,他的一些坏习惯不是他的错,既然这个孩子到了我的班里,我一定要好好对他,最起码,让他感到温暖。
于是,上课下课,我不再紧盯着他,说来也怪,转变了心态后,感觉小乐的调皮也不像以前那样讨厌了。但是,始终觉得孩子的心还是没有完全交给我,对我的关心,始终淡淡,让我总觉得,在他身上,有力使不出来。
这样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午后彻底改变了:午餐过后,孩子们在操场上游戏,小杨和小乐起了冲突,小杨一拳挥到了小乐的鼻子上,顿时,鲜血直流,小杨被吓坏了,其他的小朋友们都被吓呆了,我立刻帮小乐简单处理了下,带他去医院。一路上,小乐疼的直流泪,我一遍安慰她,一边通知他妈妈,谁知道他妈妈手机一直打不通。为了安慰孩子,我紧紧的牵住他的小手,跟他说:没事,妈妈肯定工作忙,没听见电话铃声。李老师就是你的妈妈,小乐是勇敢的男子汉,没关系。李老师来保护你陪着你。渐渐的,小乐不再哭了,只是也用小手紧紧的牵住了我。可能,患难见真情吧,孩子就是这般纯真,当你真正的接受了他,保护了他,将心比心的对待他,假以时日,一定会有那么一个契机,让我和他的心重合。
受伤之事过后,小乐并没有脱胎换骨的改变,在其他老师眼里,他依然有着诸多问题,我想,我远没有改变他的能力,小乐,与其说我在帮助他,不如说他是在帮助我“成长”,是的,成长。他教会我,等待花开。也教会我,用不一样的标准用一样的爱心和耐心来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的背后承载着一个家庭,再细小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校,远不仅仅是“传到授业解惑”,还包括了爱、付出和接受。最起码,现在的小乐,愿意耐心的听我上完一整节课,下课后,不再心心念念的拿好他的“保护神”水杯,他慢慢的开始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偶尔的偶尔,他会悄悄的跟我说“我想爸爸了,一点点想”,他在慢慢的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在慢慢的接受小学生活,甚至,在慢慢的接受我,接受我的表扬、关心和批评。而他的妈妈也在欣喜于他的改变,偶尔会放下忙碌的工作陪他读一本绘本,画一幅画。只是这么微小的转变,然而,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
经历了小乐事件后,我感觉自己在慢慢适应班主任这个工作的节奏。然而未知的生活总是那么起伏,淬不及防,就给我了新的篇章。
涛涛,接班一个月以来,我对他的印象很少,安静的男孩,上课不发言,作业没有错误,这样的孩子,似乎总是不那么引人注目。然而,平静被一块手表打破了。
11月的一个周五下午,临近放学,班里的小宇叫了起来:我的手表不见了。于是,我就问其他小朋友有没有看到,小宇的同桌说看见涛涛拿的。我就问涛涛,他说不知道没有拿。这时,嘴快手快的一个小朋友翻了涛涛的书包,找到了小宇的手表。好多小朋友就叫了起来:涛涛偷了小宇的手表。在那样闹哄哄的环境中,我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整理思绪,只好先让小宇拿好手表,叫涛涛留了下来。因为临近放学,所以直接让涛涛的妈妈到班里来了。我心里想这种事情肯定是要让家长知道并重视的。于是,就把事情简单跟涛涛妈妈说了一下。而在当时,我是避开涛涛的,让涛涛去操场上玩。涛涛妈妈听了,说会回去问孩子,问清楚,周一给我个答复。
没想到,隔天上午,涛涛妈妈就打电话给我了,说是回去问了孩子,孩子说没拿,只是好奇看看。并且涛涛妈妈说自己家里条件很好啥都不缺,不可能会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说心里话,接到这样的电话,心里是不高兴的,我想,我倒是本着为孩子负责的态度,告诉家长希望引起重视,可你倒好,如此解释,问题是小朋友们都看到了手表在涛涛书包里。家长这样纵容护短的态度,只会害了孩子。可是,在电话里又讲不清楚,于是我敷衍了两句就先挂了电话,心里想着周一上午去问了孩子把事情调查清楚再和家长沟通吧。
周一上午的晨会课上,我就开始“调查”了,可是,当我问到涛涛时,他一直闭口不言,其他小朋友就说看见他拿的,再想到他妈妈电话里的态度,我不禁来气了,严厉的批评了他。课后,我语重心长的和涛涛谈话,这个孩子就是不说话,我这样的急性子是最不喜欢这样的“慢郎中”的,于是,在心里给孩子打了一个低分。
没想到,第二天的上午,涛涛的妈妈就来学校了,一夜未眠的眼眶,黑眼圈“虎视眈眈”的对着我。我不禁有点纳闷。原来,孩子回家说了晨会课的事情,涛涛妈妈说孩子讲的只是拿了手表看看,忘记放回去了。我一听就说到怎么孩子当时不告诉我这个情况呢?我没有想到这老实的孩子居然这样“阳奉阴违”,在老师面前一言不发,回到家里却这样的跟家长来解释,而在我眼里却是掩饰,掩饰他的错误行为。本来一年级的孩子犯点错误我都觉得是天性,不是初自本心的。可是,这孩子这样一做,他的妈妈这样一来解释,我觉得不管结果是非,我都不由的重新“打量”了涛涛。
那件事情好像就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淡忘了,但是好像留在我心里的“疙瘩”没有减退。说来也巧,自从手表事件后,涛涛的小问题层出不穷:一会儿和同学闹别扭了,一会甩绳甩在同学身上了,一会上语文课又被老师点名批评了,这些小问题好像随着手表事件不断涌现,我对孩子的印象也每况愈下,而每天放学时看到来接孩子的涛涛妈妈自然没有好的表扬,基本上每天涛涛妈妈“收获”的都是孩子的不足,渐渐,我也感觉到和孩子、孩子妈妈的距离渐行渐远了。
直到这件事后才彻底有了转机。
那是我们全课程活动的“智慧传递”,邀请了所有的家长参加。涛涛的妈妈早早就来了学校,先关心了涛涛的学习情况,在和她的对话中我才了解到,原来涛涛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他在课余时间报了好多兴趣班:陶艺、手工、绘画、跆拳道还有训练思维的“金字塔”,没有想到这孩子课余生活这么丰富,想必孩子也是疲累的吧。我不由得问了涛涛妈妈:孩子太累了吧?“是他愿意的,孩子说想多学点东西好为班级争光”听了这话,我心里一阵触动。因为上次手表事件后,我有意无意的疏远了孩子,也常常在课堂上灌输孩子为班级争光的理念,但是没想到,我的一句话给孩子这么大的影响。谈话间,“智慧传递”开始了,我伴随家长们一起去听丁校长的讲座。在丁校长对全课程的理念娓娓道来的同时,也收获了家长们对全课程对我们老师的信心与支持。在掌声中结束了讲座后,涛涛妈妈留了下来,略显激动的对我说:“
其实,本来是不想让孩子报这么多班的,可不是那么的放心全课程,现在一听,心放下来了。也愿意多跟老师讲讲,其实孩子比较内向,手表事件真的也实在理不清头绪,就让这件事情慢慢平息吧,对于孩子,想给他再多一点空间,也希望老师理解。”在毫无防备的听到涛涛妈妈这一番心里话时,我所有的情绪都释然了。是啊,哪里拿那么多孜孜以求的事实,家长信任我们,把孩子交给我们,为什么我不能给孩子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等待呢?为什么我要用成人的思维来把事情捋的一清二楚呢?
也许,让我机缘巧合的成为一年级全课程的主班老师,除了教授孩子知识外,我应该更多的是给孩子“家”的感觉,让他们完完全全的信任我,有很大的安全感。同时,我是不是也应该丢弃掉传统的思维模式,完完全全的去信任我的孩子,让他们从我这里获取安全感。
一路行走,一路改变,一路收获,一路前行。也许,这一年的时光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成长,更是我的成长,让我一边教书,一边爱生,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