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正确对待两性话题的敏感词汇
常州市博爱小学 濮晓华
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媒体铺天盖地的渲染,在网络上、电视、电影等等媒体中到处都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孩子的世界已经被这些东西所包围。少年儿童似乎提前告别童年。 即使是在美术课堂上,有的时候也会不小心触及两性的敏感词汇及话题,如何应对,使得课堂教学能顺利实施,又不是简单粗暴的制止,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同时也不妨碍学生现成健康的两性知识?下面让我们走进真实的案例。
一、用转移话题平复课堂
案例一:实习生在上三年级《亲昵》一课,为了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也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亲昵的特征、动作、表情。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几位同学到前面讲台上表演亲昵的动作,有一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第二次上讲台的同学不知道为何表演了和前面一次的同学一样的动作“拥抱”,这个时候实习生引导,亲昵的动作有很多,能不能想想表演一个其他的动作,这个时候,两个人还是在哪里抓耳挠腮,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在底下喊了一声“亲一个!”然后开始全班起哄,“亲一个!”“亲一个!”全班响亮整齐地大声喊着。这个时候实习生一脸紧张,不知所措地看向我,我原本打算看看她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形看来是得救场了。我从教室后面向讲台走去,一边走,一边做了请安静的手势,然后说,“亲一个的确是亲昵的动作哦,不过这样的动作可不适合在公众场合表演。”一边说着我一边走到那两个略显尴尬的男同学身后,低下身子,拍着他们的肩膀,搂了一下他们,然后分别摸摸他们的头,说,“你们看,你们把他们两个搞得很紧张,没事!你们下去吧!”然后我话锋一转,对着同学们说,“考一考大家,谁的眼光最犀利,看出刚刚老师和这两个同学间有没有亲昵的举动,是怎样的举动?老师是怎样的表情?”问题一出,小手纷纷举了起来。课堂瞬间恢复正常。
我们可以看到的第一招是用转移话题平复课堂。首先不批评那个带头起哄的孩子,而是用“亲一个是亲昵的动作,但不适合在公众的场合表演。”从小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有一些亲昵举止是不适合在公众场合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礼仪,儒家学派的国度,一直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后教师迅速出题,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转移到了,刚刚看到了什么亲昵的举动,谁的眼光最犀利?学生都有着希望证明自己出色的一面,所以一下子所有的注意力到了老师的问题,刚刚的课堂纷乱也就瞬间平复。
二、用书面用语端正认识
案例二,实习生在上三年级《动物明星》第二课时,关于如何画动物装饰画。在讲解装饰方法时,用了毕加索画的公牛来例证如何运用省略法和夸张法来创作动物装饰画,展现毕加索画的第一幅公牛十分写实, 结构严谨而逼真。从第一幅到第十一幅 ,形体逐渐概括,线条逐步简练,到最后一幅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但那些简单的线条,却精炼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毕加索对公牛这一题材作了深入探索:从着重对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的表现,到分析其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表现已退居其次。然后彻底放弃对皮毛质感的外在表现,抓住整体的结构关系,以尽可能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直至最后大刀阔斧地精简内部结构并夸张整体的外形特征,在可以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这一系列的造型变化,体现出作者追求至简的抽象创作过程。然而就是在这一件大师作品分析时,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些线条或概括或夸张了公牛的身体的一些部位和特征时,有个学生轻轻的问了声,后面腿中间下面的是什么,有调皮的男生就大声的喊,“那个是*!*!”然后全班哄堂大笑,更有几个调皮的男生也跟着喊了起来,然后年轻的女实习生一脸窘迫,羞红着脸,站在讲台上,完全不知该如何回应这样的情形。于是我站起来走上讲台说,“对,这个同学说的没错,这个是公牛的生殖器,画家这几笔线条更加明确他画的这个是公牛!少了一笔也不行,不能让人一目了然它的性别!这是绘画表现的需要。还有一点提醒,我们在课堂上,要使用文明的书面语言!”说也奇怪,没有责备,课堂却也立刻安静了下来。
我们看到的第二招是用书面用语端正认识,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敢于在课堂上说出这些词汇,印象中我们那个时代的小学生可能还不太知道这些东西,而且这些词汇在生活中都是羞于说出口。一种可能是无知无羞无畏,一种可能就是这个学生身边有人常常的会把这些词汇挂在嘴上,他亦不以为然了。然后我的课堂上我是不会允许有这样的声音频频出现的,所以在这个学生说出这个字的时候,我首先没有大声呵斥,那样我的反应过于大,学生也许印象会更深刻,所以只是轻描淡写说对这个是牛的生殖器,有这一笔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它的性别,这是它的性别特征,属于绘画表现的需要。而最后我用肯定不庸置疑的口气强调,课堂上必须使用文明的书面语言。
三、用正面引导触类旁通
案例三,五年级《画画我的老师和同学》采取了合作学习创作的形式,每个组由一个同学躺在两张整张铅画纸粘贴的大纸上,其他同学们描画外形,用各种方式材料进行拼贴添画,完成一个真人大小的同学形象创作。在其中一个班一个小组中有一个男生竟然在那个男生的两腿间添画了一团东西,然后说就是那个“*”,搞得那个小组的女生全部害羞走开,有人就来告状了,我走到那个小组中间去,看见纸上一团黑乎乎,说实话,其实也看不出是什么,但是和旁边鲜亮的蓝色裤子对比真心不好看。我便问他们组其他同学,喜欢这个同学添加画的东西吗?大家当然异口同声说不喜欢,然后我又问他,你知道为什么你画的东西大家不喜欢吗?他嗫嚅着说不好。我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喜欢他画的东西?有的同学就说,他画的不好看,难看,他的颜色和这个不搭。然后我对他说你看,你画的这个不好看,不美,怎么办,我们一起想补救的方法,然后他和同学一起用蓝色把那个地方重新画了,把裤子变得宽大一点,画面一点都看不出恶作剧的样子了,最后我还这个学生单独留下来,请他参与值日检查员的工作登记每组的卫生情况,请他比较在扫地前后,更喜欢哪一个教室?告诉他,干净美丽大家都喜欢,然后龌龊丑恶大家都不喜欢,画面是这样,教室是这样,做人做事也是这样。
我们看到的第三招是用正面引导触类旁通。因为这个事件是出现在小范围的,所以就在内部小范围解决,不要公之于众,批评教育反而会引起纷扰,在组内,我请组内同学对他画的东西做评价,让他认识画面怎么画才美,大家才会喜欢,而且通过正面引导让他和同学一起补救画面来改正错误,并且借助于做值日检查员的观察工作,让他触类旁通的明辨是非,知晓美丑,趋善避恶。
这些现象仅仅我眼见的个别,也许其他老师也有遇到种种,也许将来的教学中还会发现各种,课堂上教师也许可以通过教学机智来进行各种教育,希望我的支招能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然而关于两性话题敏感词汇,宜疏不宜堵,对于如何减少当前“早熟现象”对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我们全社会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环境,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挥,让小学生做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的充实健康的各项活动。学校教育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做学习的主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小学生的童心是他们的内在特点,不接触社会是不可能的,可行的办法是在多元的社会中按照小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做到符合他们胃口的正确教育。学校和家庭对于早熟儿童要加以正确引导,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性格等,寻找恰当的路径,防止过激和偏激的早熟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促进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