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论文(蒋滢)
发布时间:2014-01-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教育要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给学生以尊严感。这就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着想,理解他的行为,宽容他的错误,接受他的烦恼,当孩子意识到他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个体时,交流才能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互动。就像校长所说的,当我们去尊重学生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在爱学生。

我们五3班有个男生特别调皮、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一会儿打了同学,一会儿又出现一些其他状况,总之错误不断。我经常为这些小事与之交流,在交流时我总是微笑着注视他的眼睛、仔细的倾听,时不时谈谈我的想法,给他几个建议。渐渐地他和我交流时声音越来越平静,小脸越来越自然,经过长期的交流谈心,他在班上挥舞拳头的次数越来越少,我想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不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爱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别人,甚至自己的朝夕相处的父母,因此与家长交流的共同语言在减少,同时他或她逐渐进入了“心理断乳期”,自我的独立性确立起来了,但他们却渴望与朋友倾诉交流。这时候的老师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学会做小朋友,应该放下架子,懂得倾心与他们交心,让自己溶进孩子的心灵。这时老师既是师长,更是朋友。老师与学生有朋友式的感情交流。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条件。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唤醒,单凭教师的说教是无效的,需要教师自身人格的影响,需要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爱字。老师爱护学生既是教师职责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老师要达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是两大主体,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最理想的境界,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教师“爱生”,才会有学生“尊师”。实际上,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有可能热爱教育事业。教师的爱满足了学生心理、精神上的需求,教师自然就在学生天真纯洁的心坎上留下了信赖、尊敬的意念。老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谈话,学生就会解除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与教师建立“不设防”的和谐关系,教师的教育意图才会被学生心情舒畅地领会和接受。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尊敬程度,完全取决于教师爱护、关心学生真情投入的多少。

只要耕耘,肯定会有收获;只要付出,肯定会有回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