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宋老师与颜立妈妈的通信
亲爱的宋老师,您好!
转眼孩子们已经四年级了,和您认识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作为老师,您的学识和能力家长有目共睹,而我本人,更欣赏您为人处事的风格,谦和包容。孩子们有您这样的好老师,是多么幸福。
人要成长和进步,就得多学习,这句话不仅适合孩子,也适用于大人。作为家长,我知道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是我最近关注的话题。通过社会现象,深入探究教育的方向。为此特意写了篇博文,粗浅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四年级开始,在学习上,首先不再过多纠结孩子的成绩,而是把重心放到关注学习状态和方法上。和孩子一起探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怎样学才能事半功倍;其次注重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比如最近学习的《道德经》,从生活中寻找事例引导孩子理解思考(我会写些博文);之后是为人处事。这方面是我最看重的,是每个人进入社会重要的素养之一。值得高兴的是,儿子心地善良,乐于分享,周围邻居孩子都愿意找他玩,人缘一向不错。但进入小学,问题却频频出现。一年级时,老师跟我说儿子看到别人从身边经过,伸出脚,结果人家差点摔倒。回来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想跟别人做朋友。我意识到孩子还不懂怎么表达自己。之后又了解到和蒋子卿的糟糕关系,我一直没弄明白他们是什么情况何时引发的不和睦,但持续多年,的确够长久的了。如果是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我希望他能自己解决,但现在看来明显不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不知道能不能通过我的介入,帮助他们缓和关系呢?(请宋老师给意见!我想多了解一些蒋子卿的情况。)
最后还是想跟您谈谈作文。经历了三年级,孩子的作文已经开始起步。在我看来,颜立的作文水平,也仅能谈得上起步的程度。他的优势是擅长创作童话,劣势在于生活记录这类叙事文欠佳。三年级时,对他的作文我花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现在想来有利有弊。弊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不爱把写的东西给我看,怕我又要修改。可能他觉得修改就是一种否定,显然孩子并不明白我的苦心。这方面我选择理解,所以现在改进了自己的方法,看过他的文章只作正面点评,不提缺点,甚至不修改(除错别字外)。尽量突出表扬他写的好的地方,忽略不好的方面。希望这样的正面指导会对他更有帮助。另外对于您提倡的尽量多写,每天写一篇短文,我觉得应该针对不同的孩子区别对待。写作文是思想的输出,相对于输出,肯定要有一个输入的过程。而阅读就是输入。孩子们有足够量的阅读才能有所出。输入和输出的比重7:3比较适当,所以我会争取更多的时间给孩子阅读。当然多练笔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无疑是有帮助的,平时也会鼓励他多做记录和积累。另外关于作文投稿,的确是激发孩子写作热情的很好办法。但对于儿子,我觉得他还没达到足够高的水平,而帮他修改后的作文也并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体现,所以我并没有鼓励他投稿,而是告诉他写作是对生活的记录,是情感的抒发,不必纠结于上不上报,但你可以平时多多练笔,思想火花就会频繁地绽放,到那时我们选个几篇去投稿,应该是件很值得期待的事吧!值得欣慰的是,儿子并不讨厌写作文,肯写但不爱写,但他有这样的状态,我已经很满意了!之后要如何引导,我会多花点心思。(颜立的作文方面,想听听老师的看法,能不能优缺点都谈一下。)
以上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所思所想。希望和宋老师一起交流,也希望您多给我一些建议和指导。如果想法上有不对的地方,也请指正!
颜立妈妈
2013.10.17
给颜立妈妈的回信
颜立妈妈:
您好!
读完您的来信,我赶紧打开您的博客,拜读了您近来的几篇博文。
佩服。有实践,有思考,有深度。连我这个专业基础教育工作者也要自愧不如了!
教育孩子,真的要像您一般用心。
先说说颜立吧!
在您的言传身教之下,他乐观、宽容、友善。不过,说实话,您别生气,孩子都是有两面性。我说说同学们和老师们眼中的颜立吧!
在同学们眼中,颜立是个有点怪怪的男孩。不像一般小男子汉那样热情、阳光。有点陶醉在自己的童话世界中。比如别人排队拿饭去了,他总慢几分钟再独自一人前往,可能餐车已空空如也。颜立曾跟女同学说过,他想做个女生。课间,多数时间他总跻身女生堆里。这些您可能都不知道。至于合群性,有时也存在问题。上次秋游去花博会,跟蒋子卿又有小冲突,我只能把他排在女生队的第一个。后来,他却走到了队伍外。一了解才知道,张艺龄无意间冲撞了他,他便“生气”了。心里承受力,不够强。
在老师(包括蒋老师和张老师)眼中,颜立是个乖乖男孩,但并非专心听课的孩子,就像窗边的小豆豆。比如我的语文课,最近他常常和张艺龄窃窃私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在听讲。回答问题时,两腿和身体一起晃动,我总是说,颜立,腿别抖,自信一些!我知道,这些都不是缺点,而是孩子的个性和天性。所以也一直没跟您讲起。
颜立的“死对头”蒋子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幼稚,直爽,有什么就说什么,同学们口中的“大嘴巴”。他绝对不会做出“诬告”、“陷害”之类的事。不过,最近总是“欺负”颜立,我也知道。可能,他只是当作一种恶作剧。而且,颜立一直以宽容和“弱者”的形象出现,也无形中助长了他这种坏习惯。
我的建议是,您可以和他的家长聊聊。他的父母都是有教养的人。或许,你们两家可以坐下来一起吃顿饭,交流一下感情。那时,他俩说不定真能成为好朋友。
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没搞清楚,颜立和蒋子卿之间的过结,到底因何而起。看来,这一切还得靠孩子自己去化解。家长要做的,就是创造学校之外俩孩子可以相聚的机会。
这一“关”必须得自己过,否则即使老师和家长帮助摆平了,他的心里也会留下“阴影”。您说呢?
说到作文教学,这是语文教学不可言说的痛。今天,我在省常中参加了一个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各上一堂课,同题异构。几位教授一评课,依旧发现问题重重。
您的两个观点,我有点不太认同。
第一,输出和输入的关系。大量阅读当然是所有语文教师(包括我)所提倡的。阅读是词语的积累,情感的熏陶,语感的提升。但问题是,并非大量的阅读输入一定能有佳作的输出。就像我,读书也不算少,但一直学不会写文章。也曾经想当一名作家,除了写过几个短篇小说,一无所获。写作需要两种能力,言语力和思维力。二者都是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写的时候,遇到困难和疑问了,才会在阅读中无意识的寻求“答案”。在不影响休息的前提下,让孩子多写写,哪怕每天只写几句话,只要坚持,也会“美丽绽放”,给您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二,该不该投稿。一定要投,而不是等待。发表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炫耀,不是满足虚荣心,而是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我花时间和精力办班级周报,也是同样的道理。我答应给每天坚持写一整篇作文的孩子出班级周报专版(该期周报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人的)。画饼充饥也好,望梅止渴也罢,有了前进的能量,一切苦都不在话下。不喜欢做某件事,才是负担。等哪天孩子渴望创作,欲罢不能(金珂如似乎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了,您就在旁边偷着笑吧!
您在信中说,投稿时,家长要进行加工。这也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孩子坐在旁边,您一边在电脑上改,一边讲为什么这里不通顺,为什么那里需要再细致些,为什么此处还要用些修辞手法。绝佳的学习机会!几次下来,儿子恐怕早已学会了如何修改作文。
另外,您说儿子只擅长写童话。术业有专攻。将一样武艺练到极致,那才是真正的高手。作文都是相通的。到那时,应付考试,小菜一碟也。
这段时间,我正尝试想象作文的教学。想象能力其实比观察能力更重要。一切创新首先源于鲜活的想象。我的博客上发了两篇作文教学札记,您也可以看看。给我出出主意。
就到这里吧!有些话可能说得不恰当,请包涵!
此致
敬礼
宋 如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