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论文(陈艳)
发布时间:2014-0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有爱就有一切

  

爱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首先意味着献出,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而被众人所瞩目的教师就必须有这种爱。师爱是具体、细腻、真诚、纯洁、持久的。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多画些圈圈点点,多撒下一些更正、赞美、鼓励的笔墨;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犯错误的时侯,能宽容地帮助;爱一个学生就是不嫌不弃并帮他发现自己的优势;爱一个学生,就是经常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他。这时,老师也许只得到一声谢谢,然而,她确实铺上了一块“爱之厦”的奠基石。教师爱学生,就要不断的探索教育规律,以科学的方法育人,用爱心去点燃孩子心中的圣火。正是有了这种爱,才让我走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用尊重换取尊重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千方百计的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即使在学生犯错时,也不要忘记“尊重”。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原来学习很好,可是最近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上课也无精打采。很多课任老师对他都有意见。我找他谈话,他却一言不发,于是,我顺嘴说了一句:“要不然把你父母叫到学校。”这时,小男孩突然抬起头,大滴大滴的眼泪从他的眼中流了出来。我立即想到他一定有难处。于是我用温和的语气对他说:“对不起,老师的语气太重了,你一定有困难,跟老师说一说好吗?也许老师能帮助你。”原来他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后来我多次找他的父母进行调解,终于让他们和好了。小男孩又恢复了往日的欢乐。

学生尊重老师,同时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教师成为学生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待学生的态度。用爱去交换爱,用尊重换取尊重。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小心呵护每一名学生的自尊心,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二、公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的关爱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要求即是公正。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班有二十多名择校生,他们大多都是通过各种关系进入学校进入我的班中,当然也有本校教师的子女。如果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的话,那孩子会有想法,家长也会对我这位老师失去起码的信任,因此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当发现那些所谓有些特殊的孩子犯错或有进步时,我会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我告诉大家,我们都是同学,是兄弟姐妹,无论谁,有了成绩老师都会为他高兴,有了错误,老师也会帮助他,我们是一家人。听了我的话,那几个学生都低下了头。从此班中无论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友爱之手。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要有一颗爱心,对学生一视同仁。

三、批评也是为了爱

从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教育要把两方面结合起来。关心、尊重学生不等于不严格要求学生,也不是对学生的错误姑息,而是要严格有度,要求有法。

我们班级有58名学生,其中男同学有34名。这么多的男同学难免调皮。有天中午快吃饭的时候,两名男同学打架了。他们以为会遭到我的训斥。结果,我却平静地说:“先吃饭吧,饭后我们再谈。”当我吃完饭回到教室时,他们俩已在教室等我。看到我进来,他们俩异口同声的对我说:“老师,我们错了。”我首先表扬了他们俩能积极承认错误。然后对于他俩打架这件事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指出他们的做法对班级和个人的危害。从此,我们班级再也没有打架的现象。批评处分,并不是教育学生的目的,而是为了爱护学生,让他们分清是非对错,再加上教师在工作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被批评的学生口服心服,改正错误。

 

         

      黄全愈先生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说: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毕竟是孩子;但孩子又毕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孩子,他们是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作为从事小学工作的班主任来说,尤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都要让爱做主,有爱就有一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