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计策,创大班级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而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如何,精神面貌怎样,除了先天的因素以外,大部分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和引导。班主任就像一只老母鸡,老母鸡的翅膀挥到哪里,小鸡仔就会跑到哪里。那么,怎样把一个班级创建成高效、和谐的集体,这是我从事班主任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本人近期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实践和想法,整理成文,以期和大家分享。
一、 装点门面、人人有份
这里的门面是指教室的卫生,教室的卫生就象人的脸面,一个人
的内部修养再好,如果穿得邋里邋遢,也不会让人产生好感。所以我坚信,卫生是第一位的,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学习,会让人感到身心愉悦。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每天早晚两次的例行值日,关键是一天中随时随地的保洁工作。每个学生桌椅旁边的纸屑自己负责,老师随时进教室查看。刚开始有个别同学发现自己旁边有纸屑还会悄悄地踢到别人那里,我故意假装没看见。等旁边的同学捡起来后,我朝踢纸的同学看了看、又笑了笑,他不好意思了。我从来不会直接说:“地上怎么又有纸啊,把它捡起来!”这样直接命令的话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时间长了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般情况下我会悄悄地走到他的旁边指着垃圾问:“那是什么?”“哦,呵呵”在我们的会心一笑间保持了教室原有的整洁。渐渐地,每个人都基本能做到各人自扫门前雪了,再后来也有大部分学生只要看到地面不整洁就会自己悄悄地拿抹布或扫帚打扫干净。
从不在意教室的卫生到各人自扫门前雪到后来也学会管他人瓦上霜。从关注个人到关注集体,在锻炼卫生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其中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理念:关注的理念、鼓励的理念、在乎的理念。只要关注了,放在心上了,把它当成一项长久的有意义的事情来做,自然就会有一个干净清爽、整齐划一的班级。
二、 自主领导、自主管理
班级的建设除了让教师来管理学生,也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因为教师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在教室里,如果所有的课
由于值日班长也要接受同学们的监督,所以大家都是争先恐后、管理起来格外起劲。一个人做班长的话想管也管不过来,四个人轮流管理,得心应手,有条不紊。
三、 恩威并存,晓以利弊
严而有格,爱而有度,严慈相济,是管理好一个班级的不二法门。有水平的教师批评要批评得学生口服心服,在采取批评方式进行教育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碰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等到一个问题发生了很久,可能学生都忘了自己犯了什么错,再去解决。这时候才去批评的话,有种莫名其妙为了批评而批评的感觉。更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小题大做,喋喋不休,摆清事实讲清道理即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理智地分析面临的问题。言而有格,爱而有度,善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才会共同拥有愉快温馨的情感体验。
光会批评不会表扬的教师肯定不是一个好教师。心理学家盖杰和泊令纳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容易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对那些某些方面不足的孩子、那些时常或偶尔犯错误的孩子,要学会充分地理解他,宽容地对待他,耐心地帮助他。不吝啬表扬同时缩小批评、放大表扬或许是一个可用之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一个宽容的微笑可以抹掉孩子心灵上的阴影;一个信任的眼神可以缓解孩子身上的压力;一个理解的动作可以点燃孩子心中理想的火花。中低年级的孩子天真向上,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针对这种需求,我在教室前面贴了三张加星表,发言积极可以加星,作业认真可以加星,平时表现好也可以加星。每两周进行一次评比,得星排在前十名的有奖。这样的举措大大刺激了孩子们积极进取的神经,学习上充满高涨的热情。
四、 长存爱心、以心换心
教育要真正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还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尊重,从尊重出发去倾听儿童的心声,营造讨论的空间,引发他们自己的思考。
班级建设光讲大道理是没有多大作用的,隔三差五利用夕会课的时间我会拿很多名人的童年、班上优秀的同学来举例讲清日常学习、生活习惯的重要。同时,平时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情绪,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怎么不开心啊,说出来吧,说不定老师可以帮助你。”在细节处让学生体会到你的在乎,你的关注。读懂一个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入他的内心,了解他的困惑和需要。只有如此才能以心换心,班级才会融洽,集体才会和谐。
爱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缺乏了爱就象鱼离开了水,毫无生气更谈不上活力。播下爱的种子,才能萌发爱的幼芽。孩子如花,在爱的呵护下才能绽放最绚烂的花朵。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导师”,应以积极的情绪、开放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班级成员,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让每一位班级成员都可以在自己的激励和引导下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感受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乃至体验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