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
常州市博爱小学 杨敏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注重“严师出高徒”,注重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必须达到绝对的服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学生思想受到钳制,不能自主创新,只能完全的一味的接受,也不能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与学生的情感的构建,要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上某某班的美术课已经有两年了,一直觉得这个班的课堂纪律不是很好,有好几个男生都让我非常的头疼,而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在他的带头作用下,一帮本就不太安分的学生越来越漠视课堂纪律,有好几次我都不得不停止教学,用余下的时间来整顿纪律。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我得再试着与他谈谈。之前也尝试与他交谈过,但收效甚微。到他班主任那儿去了解情况后,知道他家也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也许他只是贪玩、只是不那么热爱学习、只是有着现代独生子女被宠坏了的那一点任性和叛逆,也许,多与他交流交流,他终究会有所改变的。
那天下课的时候我对他说:“XX,到我办公室来一下。”等了一会,他慢吞吞的挪到了办公室里。还是那一副模样,站没有站样,坐没有坐样。“老师,干吗”“XX,其实你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说话呢?这样不仅会影响你自己的学习,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这样怎行呢?”“我没有说话啊!”“老师这样说你没有别的意思,只想你越来越好,我们好好谈谈好吗?”“没有什么好谈的,我就是这样。”“人呢都会说话,不过这话要看你怎样去说,说的时间、语气对了就是好话,对任何人都是好的,反之则是废话,说不说都是没有用的,你想说怎样的话呢?”“当然是说应该说的。”“那就是了,你认为上课的时候那样说话是怎样的话?”他不说话。“上课时,老师是尊重你们的,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既然老师都尊重你,你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尊重老师呢?也许有时候老师们的口气是重了,感觉有些伤害你,老师可以道歉,那你应该怎样去做才是尊重老师,你也能像老师这样诚心的道歉吗?道歉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老师们想看到你课堂中的表现,能有着端正的坐姿,该说话时一定说,而不是说废话,知道吗?”他默默无语,神色虽如以前,但能感觉到他也在思考。“回去想想,老师是真的想和你做朋友,我是真心的想让你的潜能发挥出来,变成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每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就找他,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提出建议帮助他改正,终于,我看到他在逐渐的转变了。由于他的转变,班级的纪律好了许多,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那种终止教学整顿纪律的情况再也没有在他们班发生过。
教师的态度决定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一个诙谐的批评、一个鼓励的目光都会渗入学生的心头,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如“罗森塔尔效应”说明,在老师关爱激励下,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会产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并以此作为参与学习的动力。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宽容的交往中不断交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换位思考,正确把握教师的角色,对学生不求全责备,允许出错。之前,我在没有理解他的心情的情况下,过于急噪,脑子里还存留着“师道尊严”的传统理念,认为老师批评学生是很正常的事。但我的急于求成,我的主观而武断的批评,极大的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紧锁起了孩子的心灵之门,当我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平等的与他对话,试着走进他的心灵的时候,他也敞开了他的心扉,接纳了我的善意。
这件事使我深切感到在课堂教学这一动态过程中,随时都会发生各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足学生内心需求,让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场所;让课堂洋溢着人文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