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宋如宝)
最近,似乎是个多事之秋:可怕的高考,如约而来;吉林德惠家禽加工厂火灾,120人丧生;福建厦门BRT起火,74人死亡;河北高考女生坠入下水道,身亡;习奥会面,中美的友好与博弈如火如荼;神十发射成功……
孩子们了解这一切吗?有时,一种“茫然”之感涌上心头。我们的教育,正在将孩子的思维、心灵、关注点窄化。“小我”笼罩着教育。除“我”之外,别无他物。我之前策划的那一系列活动,似乎也在“小我”的范畴之内。即使扩大了一点点,也只在同学、亲友之间。
一个对世界、中国发生的事漠然的孩子,即使成绩好,也不能称之为优秀;一个对生命的逝去毫无同情恻隐之心的孩子,即使阳光灿烂,也不能称之为优秀。
因此,我尝试将时事引入课堂。《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出现在了教室。尽管有点看不懂,但接触接触也无妨。朱景润同学还写了一篇新闻评论作为投稿作文,视野扩大了,思维活动了,生命质量也提升了。
前段时间,我们猛学了不少宋词。最多的时候,一天学三首,有的孩子跟得上,理解,背诵都没问题;有的孩子则可能觉得太快了,有点吃力。其实,不管怎样都行,哪怕跟着读个十遍八遍也是一种收获。我知道,下一个阶段我们将进入“艰苦”的复习阶段,诗意将暂时隐退,因而饕餮了一把。特别是苏东坡,学习了他的五首词。或深情,或豁达,或缠绵,或哲理,我简单分析之后,孩子们竟然能有所领略。看来,浸泡在诗词之中,孩子们的诗意细胞渐增,情感体验也日渐丰富。
期末考试临近,“火药味”越来越浓。有时,语数外一天三张练习卷,孩子做得累,老师批得累,大家却无可奈何。既然无法拒绝之,只好调动全部的能量去适应了。
每一次期末考试,都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炼,审题、细心程度、书写规范、知识的掌握情况、表达的完整性、检查能力等,每战一次,提升一次,剑锋直指高考。临考能力和信息由此而来。否则,考试的意义是什么呢?
28岁的克拉克老师成为全美最佳教师。他的法宝,便是与孩子共同制定的55条规则。我准备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然后打造出属于本班特色的规则。
我们先学习了前四条:
使用礼貌用语:克拉克强调对于长辈要使用“是的,先生”或“不,女士”。我和孩子们讨论,我们还应该学会说“您”、“谢谢”。我布置“任务”,让孩子回家对为自己做饭的亲人、洗碗的亲人、为自己洗衣服的亲人说“谢谢”。因为没有人天经地义为你服务,又没收你的钱,所以“谢谢”是必不可少。部分孩子回家这样做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反应,要么先是一愣,然后微笑,要么喜上心头,连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同样,在教室打汤,如果不说谢谢的孩子,我故意攥着盛好汤的盆不放手,就等他/她说那两个字!
眼神沟通很重要:这一点您肯定也十分认同。跟别人交谈时,眼神交流不可少。我们都有切身的感受。当你在台上演讲时,如果下面的听众都在玩手机、闲聊,那你肯定越讲越没劲。因此,我就此训练,请孩子即兴上台讲故事,每个人的眼睛都要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讲故事的同学。趴着听也是允许的,但眼神必须与台上的同学有交流。我在一旁观察,果然发现平常上课容易“神游”的孩子,一两分钟眼睛就会不由自主地看看自己的手、看看同桌、看看窗外。眼神沟通,与注意力集中、与学习效率不无关系。
真诚祝贺获奖者:不管谁,有了一点点成功,每个人都要真心祝贺,或者夸一夸你真棒,或者热烈地、长时间地鼓掌。后者是我们班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教室,震天动地的掌声每天都不会少。每当此时,收到祝贺的孩子总是满面红光,乐不可抑。
相互支持创奇迹:团结合作意识,不可纸上谈兵,而应深入到班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这四条规则,说起来容易,践行起来难。能从纸上的文字,化为孩子的潜意识(流淌在其血液之中),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