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论文 郑云
发布时间:2013-06-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班主任与小学生“张扬”个性的调适

内容提要:儿童的“张扬”个性在国外被称为是“做秀”,是教育界和家长都积极鼓励的。而我国的教育界则普遍走上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的“张扬”个性往往加以限制。本文主要分析了儿童“张扬”个性形成的背景和特点,并针对学生“张扬”的个性心理,提出班主任如何引导的对策。

词:班主任、“张扬”个性、形成背景、优缺点、引导

 

张扬个性是指行为个体由于自己特殊的经历或背景而形成的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相应比较持久的行为倾向,因此行为个体(本文特指小学生)在特定条件下或者在某些环境下都有自然不自然想流露的欲望。小学生的“张扬”的个性主要体现是:表现欲旺盛、个性坚强而外露、自尊心强、思维活跃且常有创新的举措。“张扬”个性作为儿童心理状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美国,这种心理状态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教育工作者特别注重的研究领域。我国理论界将这种个性心理状态翻译成“做秀”(英文show的音译),意指儿童的喜欢“展示”或爱“表现”。

一、小学生“张扬”个性形成的背景和特点

形成小学生“张扬”个性的心理原因比较复杂,这绝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小学生“做秀”心理产生的背景,大致可以归纳成两大方面:一是外因即社会背景;二是内因即自身因素。前者具体有:学生由于的家庭条件、非同一般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学校和老师的偏爱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当然,小学生学习成绩好及其自身的某些特长,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偏好,都会成为孩子“做秀”的资本。其他因素,如小学生乐于助人的风格、慷慨大度的性格等所产生的亲和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另外,个别小学生的见多识广、经历多,以及由于偶然因素促成的较为明显的心理素质优势等等,都容易使小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产生“张扬”的需要。

“张扬”个性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否则将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发达国家的教育界普遍比较赞同学生的“做秀”行为,一般倾向于鼓励孩子多表现、多展示自己的特长。这种做法基本呈现一种趋势,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强调了“张扬”个性的特点,例如:“做秀”可以促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儿童朝着自己特长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儿童个性的自然发展以及发掘儿童的潜在能力等。同时,“做秀”还可以使儿童通过自身优势的展示,来达到抵消自身弱点的效果,从而有助于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种做法值得我国教育界借鉴。

但是,小学生“张扬”个性的缺点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过度“做秀”容易滋生骄傲思想、容易造成个人优越感的非正常膨胀,盲目乐观,自以为是。他还容易使孩子集体大家庭的作用,从而陷入自我主义的小圈子不能自拔。这种“做秀”行为的负效应是必须加以限制和正确引导的。因为它既达不到培养儿童的目的,也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事实上,在我国,针对孩子“做秀”的欲念和做法,大都是被印制,甚至是打压。这种结果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过度夸大了“张扬”个性的负效应,唯恐这种负效应给孩子的发展不必要的障碍;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教育现状决定的:在我国,小学生的班级设置普遍存在偏大的问题,每一个班级安排的学生太多,五、六十人甚至更多的孩子,挤在一个教师里,小学生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张扬”举动,也容易引起骚动何不安定,给班级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带来难题。即使如此,我们也明确肯定这一点:任何抑制、打压孩子“做秀”的做法都是不对的,都是有损于儿童个性发展的错误行为。

二、班主任调适小学生“张扬”心理的对策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面引导与适当鼓励相结合,从而使小学生的“张扬”个性,在其“做秀”的过程中达到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K·勒温在他的格式塔理论中,阐发了这样一个结论:要充分发掘儿童的潜能,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环境”,要从整体着手,而不应孤立地抽出其中的个别方面,应该使儿童的兴趣在自我激动的过程中达到目的。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针对小学生“张扬”的个性心理,决不能简单粗暴,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特别是在“减负”的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善于引导小学生的“张扬”个性心理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引导小学生的成长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对爱好“张扬”学生的心理调适,班主任可以发挥自己特殊作用的空间很大。首先,班主任应该具有“张扬”个性的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能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相对于其他课任教时,班主任更具备给小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条件。无论是班组织的建立,还是在班级管理、班级活动或是班级教育中,班主任都比较容易促成小学生的“做秀”。如:对于那些组织能力强、有亲和力的“张扬”学生,可以培养成为自己的小助手;对于兴趣广泛、有特长的学生,在班会、兴趣展示等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尝试放开手脚、无限制地给这类学生提供“做秀”的舞台。

其次,在引导方向上,要本着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原则,刻意培养他们朝特长方向发展的意识,要避免孩子在“做秀”过程中出现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现象。班主任除了创设条件,使孩子的“张扬”个性有具体的体验过程,还要在小学生的能力培养上“有所作为”:应该把孩子的“做秀”行为,变成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自控自理能力以及不同特长学生的特殊能力。

第三,充分发挥班主任协调者的作用,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中,做好沟通工作。班主任是跟小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教育主体,发现小学生的特长、了解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等,都在客观上要求班主任能够主动联系、主动出击,做好小学生教育的协调、沟通工作。

最后,在引导方式上,以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为目的,使用直接手段与间接手段相结合。针对“张扬”个性的小学生,班主任应该因人制宜,利用不同的手段,引导小学生的发展方向、指导小学生的“做秀”行为。班主任不但要使具有“张扬”个性的小学生能够在“做秀”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能力,而且能够达到带动其他同学的目的,在班级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当然,好的“做秀”行为要坚决在班级推广和发扬光大,而不好的“做秀”行为倾向则必须加强教育,是全班同学都引以为戒。这是发挥“张扬”个性同学辐射效应的途径之一。

每个小学生都有“做秀”、表现的要求和欲望,班主任的工作都在班级管理、班级建设、班级教育的全过程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明确他们的发展方向、指导他们的行为,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能力、提高小学生素质的目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