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博爱乐园>>班级活动>>文章内容
德育故事 姚晶晶
发布时间:2019-01-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教育是心心相印

 姚晶晶

作为一名新班主任,经常会与孩子们接触,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在校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需要及时处理的情况,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时并不能明确正确的行为习惯。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而不产生逆反心理,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和方式。

我一直记得在学期初,有一次班级里一个学生没有教作业本,印象中这个孩子已经多次未交作业,经核查没有完成规定的作业,当时学生们在早读,我出于心急,在全班孩子的面前批评了这个学生。她当时就一声不响地坐在位置上,也不读书,看起来非常沮丧。事后我开始担心这个孩子会因此对英语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当天中午,我单独请她出去谈话,首先我就自己当众批评她进行道歉,她原本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随后我询问她不做作业的原因,她很不好意思地坦白说自己偷懒了,我便和她说英语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必须每天积累一些。她点头表示赞同。这次谈话意想不到地改变了她对英语学习的想法,在之后的一学期里,她认真学习,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英语成绩取得很大的进步,在班级名列前茅。我时常想,倘若没有之后那次面对面单独的促膝长谈,也许她会对英语不再感兴趣,对老师也不再有好感。因此批评学生时,无论这个孩子看起来多么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在他的内心里,他是非常注意的,老师也因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时机进行批评教育。

这件事让我不断反思批评的方法,当学生从心里接受了你的批评,那么他一定会朝着更好地方向去改变,但如果方法不当也许会造成他更加不愿学甚至厌学。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

因此我根据不同批评对象和不同批评内容总结了如下两点:

1、公开性

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

曾有教育者说过“表扬学生要大声,批评学生则要小声”,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一句激励性语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能拨动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