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歌,读懂他的语言
龙锦 汪美姣
读金子美玲的诗,可以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我好想 喜欢啊,这个那个 所有的 东西。比如葱,还有西红柿,还有鱼 ,我都想 一样不剩地 喜欢。因为家里的菜,全都是妈妈 亲手做的。”读着读着,这个世界,我也好想全都喜欢上啊。“我想变成一朵云。又松又软飘在蓝天里从这头到那头看够了风景,晚上就跟月亮捉迷藏。”读着,读着,我似乎也变成了一朵云。
读着金子美玲的诗,从中获得的还有一份自信。晨诵的小诗是《玻璃和文字》,刚出示了题目,还没有开始读,我从孩子们的眼里就感受到了几分好奇——玻璃和文字会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或者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两种似乎完全没有关联的东西,却写在了同一首小诗里。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玻璃和文字》去看一看吧。
玻璃和文字
金子美玲
玻璃
看着空空的,
透明透亮。
可是
很多玻璃堆起来,
就像大海一样蓝。
文字
就像蚂蚁
又黑又小。
可是
很多文字聚在一起,
却能写出黄金城堡的故事。
我范读。读完之后,我看到孩子们似乎仍然不是很理解诗歌的内涵。记得有一位我很喜欢的老师说过,读诗歌是需要理解之后,才可以读出来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世界,只有进入到这个世界里的人,才能懂得它的语言,才能用声音重现这个世界的光彩。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孩子才能读出童谣的天真,只有经历过沧海桑田,江湖夜雨的人才能读出那些沉重如老杜的诗。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读。读完后,我让他们说说不理解的地方。而正如我所预设的,有一些小朋友就举手问了。
生问:“为什么玻璃是空空的?”此时,我并没有急着回答,因为我分明看到几只小手仍然高高地举着,我知道有些孩子们的心中早已有答案。我把话语权交给了其他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小朋友说:“玻璃是透明的,特别通透,好像什么都没有,玻璃本身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但透过它却能看见世界万物。”好有哲理的话,这些话语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难怪有人说,孩子都是哲学家。
接着又有小朋友提问:“为什么透明的玻璃堆起来,就像大海一样蓝了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但是,我前面说过孩子们都是哲学家,他们都很会思考。这不,有的小朋友说:“可能透明的玻璃本身带有一点蓝的,很多堆在一起,蓝色就很明显了。”说得真好。还有的直接联系生活说:“你看,大海就蓝色的吧?但是大海的每一滴水又都是透明的吧?可能这其中有共同的原因。”“嗯,有可能,可能是光的原因。”我说。我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了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孩子们对问题的思考所获得的收获已经远远超于这个问题本身的价值。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始走进了诗歌。
接下来的提问,有的是孩子们提出来的“文字怎么会像蚂蚁,而且还又黑又小?”有的是我提的“写出黄金城堡的故事。会是哪些故事呢?”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对诗歌的理解中来。
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一起读诗歌,分节读,男女生读。孩子一开始还不太熟练地读着,不一会儿,整首诗歌就变得朗朗上口了,有的还情不自禁地配上了动作!大家也略有所悟里面的内涵,似乎领悟到原来团结的力量这样大, 原来故事就是这样写成的。
是啊,一棵树,孤零零的,可是,很多树聚在一起,就是茂密的森林。一滴水,看着很小,可是,很多滴水聚在一起,就成了茫茫的大海。 一种颜色,看起来很单调,可是,很多颜色绘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一个人,感觉很孤单,可是,很多人聚在一起,便成了温暖的世界。……
理解了诗歌,走进了诗歌,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他的语言。我想:教学如此,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