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内涵
博爱小学龙锦校区 张丽娟
和谐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从孔子的“大同世界”到陶渊明的“桃花源”,无不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追求。一个和谐的校园应该是充满人文的,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打造和谐的校园物化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它的作用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深入我们的心田。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我们的教育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文,使校园中的每一个生命体都充满活力。
一、
全体总动员,建立“个性化”的班集体。
班级文化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磁辐射”作用,但不同的集体和个人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又是不同的。如何打破常规,形成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首先征求班级学生的意见,和学生一起制定出“个性化”的班级建设计划。各班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基本条件出发,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来布置。例如,各班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亲自动手,开辟出各具特色的版块布置,如“欢乐的班集体”照片展示栏、“成长的足迹”作品展示栏等。相信,孩子们的精心布置,一定会让校园内冰冷的墙壁也变得会“说话”。同时,我们每个班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兴趣课等开设每日新闻交流、“文明礼仪”故事会、古诗词诵读积累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可以使每个班都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希望博小的每一个教室,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会给来我校参观的你一种崭新的感觉,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将是班级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体现出来的共同点。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的“磁辐射”作用下,快乐地学习和实践,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从而形成班级的个性和特色,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学生所追求的。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将会发挥校园文化的“无声胜有声”的潜移默化之功能。
二、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
学生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学生的活动直接体现学校文化的特点。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赏识自我,体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我校开展的“博爱之星”评选活动充分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创造性获得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引导学生把梦想变为现实。本次“博爱之星”评选活动,学校没有限定评选的标准,目的就是想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树立各个层面上的学生榜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第一轮评选在各个班举行,由学生个人毛遂自荐,先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创新”,评选出“班级之星”。第二轮,每个班评选出的选手在年级组进行集体竞赛。比赛的过程中,每个班的选手还有班级学生组成支持方阵,为他们的出色表现欢呼呐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在那一刻体现得鲜明无比。比赛结束,校领导为“博爱之星”颁奖时,台下同学那种激动、羡慕的眼神以及参赛者的感言证实了活动所产生的效应,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而且这种氛围还会在每一个个体之间产生辐射,让博爱小学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梦想,都能梦想成真。
三、物化环境点缀精彩生活
校园物化环境作为一种文化,以它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孩子们潜在地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价值。良好的校园物化环境,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紧张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从总体来说布局和谐,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绿色植物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学校的墙面上挂着学生们的书画作品和中英文互译的名言警句,给校园环境增加了人文感。校园橱窗的人文因素在整个校园的物化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最靠近校园大门的橱窗中放置了许多奖牌,都是学校近年来取得的荣誉;“教育话题大家谈”一栏中可以看到
校园物化环境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外在体现,蕴含着精神因素。对于学校物化环境的创设,我们不能以量的多少,价格的昂贵作为评价标准,而应该注重这物质性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的认知、情感、思维产生的效应。如何让校园物化环境发挥它独特的作用,使学生成为校园物化环境的主人,那就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物化环境的创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必经之路。
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