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博爱乐园>>班级活动>>文章内容
南京游学点滴 (全)二7 宋如宝
发布时间:2015-06-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走遍中国之南京》游学点滴

2015426日,艳阳高照。

走遍中国第一站——南京,走起!

学了近两个月,南京的历史,文学,名人,特产,景点等,终于出行了。孩子们期待已久。

毛毛虫中队、向日葵中队,两个班的孩子和家长,满满三辆大巴车。人气爆棚。

南京一日游学共三站:中山植物园,莫愁湖,夫子庙(乌衣巷、贡院)。

早上8点钟从龙锦小学门口出发,晚上8点才回来。整整12个小时。

12个小时,都发生了什么呢?

我要去服务区

出发1小时。

王子凑到我面前:“老师,前面能不能让司机停一下?”

“怎么啦?”我故作诧异地问。

“我妈妈要上洗手间!”

“好吧,我去问问,前面有没有服务区!”一想,不对,前段时间刚学过《我要大蜥蜴》,讲的就是沟通技巧。

“你自己下去,问问司机师傅,要礼貌,用语言打动他!”

王子稍微犹豫一下,低着头去了。

我也不知他与司机师傅是如何沟通的。

反正,后来三辆车一起去服务区,大家集体下去“唱歌”。

给孩子机会,他才有成长的空间。

后来,我发现,孩子们与本车的导游“倪奶奶”沟通得流畅和谐。下面再讲吧!

 

零食,请走开

继续前行。

路路等几个孩子忍不住了,掏出零食,享受起来。

我走过去数人数时,还给我几粒薯片。

但我可不是这么好收买的,呵呵,清点好人数,我回过头来,严格要求。零食一律收起来。家长看我的脸色不对劲,赶紧督促孩子们将零食装进包里。

前一天,我发给家长的信息里有这样一条:车上不吃零食,中午有团餐,不需要自带食物,保持车内整洁。

既然提前提醒了,这就是规则。

规则不可破,哪怕是如此微小的事儿。

吃零食是小,无原则是大。

微小之处,见“真功夫”。

平时马马虎虎,“蒙混过关”,这种习惯和心里一旦养成,将“遗患无穷”。比如,今天的抄词本,苏飞扬、孟浩麒、巢楠,三个一贯严谨的孩子,一笔一划,写得那么好。而某些孩子,却得过且过,只要过关就行。

往大了说,这就是做人的态度。

零食吃不吃,真不是小事。

说到做到,其实没那么难。

我们定下规则,谁犯了错误,便放学留下,练书法,静心灵。毛、浩、闵三个男孩“撞上了高压线”,留下练字,抄名诗《春江花月夜》一遍。放学后,连值日生都完工走人了,三个小伙子还在静静地练字,教室内异常宁静。

这,就是原则。

 

大地啊,母亲

好不容易到了中山植物园,已11点多,日头足,空气中弥漫阵阵热浪。

但一进入,大自然打开怀抱,顿感清凉,不仅汗没了,整个人也静了下来。一百五六十人的队伍,一点也不嘈杂。

虽然错过了最美的花期,但眼前无处不有的绿色已足以安抚城市中这些可怜的“小蜗牛”。法国梧桐树,毛栗子树,二月兰……

到了草坪,自由活动。

没有疯跑,没有撒野,没有大喊大叫,更没有破坏性的行为。

孩子们的身体自由了,心也变得柔软了。

大家席地而坐,掏出纸笔,画画树,画画草,画画房子和蓝天,陈芷伊将我和李老师也画进了梦幻般的世界之中。

绝大部分孩子们没有专业学过素描,但凭着直觉,凭着天赋,凭着与大自然的和谐连接,一幅幅天然去雕饰的作品问世了。

坐在柔软的草地上,欣赏着孩子们无声的创作,天、地、人、物,似乎合一了。不远处,几只雪白的和平鸽扑闪着翅膀。

名师看云说:“儿童需要和土地、阳光、河流、植物有充分接触,对泥土缺乏感情的人不是真实的人,也不是健康的人。这一点比读书更重要,这一点被中国人忘记了。”

这让我想起了巨人安泰,他只有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他才充满力量。

老师,我发现了王羲之

江南贡院。

大家一步一步走着,一点一点品味。

突然,蒋柏文跑过来,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了王羲之!”

啊?王羲之。我一下子懵了。

随着小蒋的指点,我和一群孩子走上前去。

原来,是一块壁雕。上面是古代读书人的生活场景,有送别、考试、作画等。其中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袒胸露乳,一副怡然自得、气定神闲的样子。

小蒋竟然能发现,他就是王羲之。我们在讲南京名人故事时,曾经讲到王羲之的“入木三分”,也提到东床快婿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是洒脱的人生境界。)小蒋竟然记住了,还能再建筑上找到,不简单!了不起。(可惜,我忘记抓拍这一瞬间了。)

后来,在贡院某一处的门上,我们还发现了龙的第九个儿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椒图”。上学期,我们在学习幼学启蒙丛书的《中国古代传说》时,曾了解到龙生九子各不同。出来走走,书本上的知识终于与生活勾连起来。

在贡院,孩子们发现了许多“夏洛”和夏洛的女儿们——蜘蛛。蜘蛛,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再是有毒的、可怕的形象,而是可爱的、善良的、忠于朋友的爱的化身。因为,我们学过了《夏洛的网》这本书。

我穿的是黄衣服,总是吸引小虫子。小女孩伊伊帮我掐死了一只。我轻轻地说了一句:“虫子也是有生命的哦。”

几个小女孩便改用“吹气驱赶法”了。

知识,在生活中现身,才有意义,才有温度。

 

再见,再见

今天上课,感觉特别好。孩子们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浮躁之气不见了,表情柔和,眼神专注,讨论起来也比较投入。半节课,便将《詹姆斯与大仙桃》整本书的情节链概括出来了。

我“奇怪”地问:“孩子们,你们今天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好啊?”

许子峰站起来说:“因为昨天那个导游奶奶,叫我们回来好好读书学习!”

有点出乎意料。

记得,昨天回程前,在夫子庙,与陪伴了我们一天的倪导说再见,孩子们那感谢的掌声情真意切。

车子缓缓发动,透过车窗,还有孩子与车下的倪导挥手告别,依依不舍。

重感情的孩子们。我拿起手机,准备拍下这一幕,可惜车子越开越快,照片模糊不清。

倪导不是专业的导游。儿子已经出国去芝加哥大学留学了。

倪导告诉我,她太爱南京这座城市了,就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传递给游客朋友们。

倪导觉得我们班的孩子特别优秀,一猜就知道我们来自常州的名校。

我又想起自己在北京学习日记中曾说过的话:看一个学校的好坏,只要看这个学校的孩子,就足够了。

摘录几句大诗人纪伯伦的话作结束语吧: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时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节选自《论孩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