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第一次语文大组教研活动。本次练兵课由王瑞瑞和郑守亮两位青年教师执教。他们分别执教的是三上教材《石榴》和四上教材《虎门销烟》。
王瑞瑞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自然而温婉;又如三月的和风,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而且环环相扣,落实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学“童子功”非常扎实,一篇教案烂熟于心,行课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郑守亮老师在多年的课堂实践中,日渐成熟,执教中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课堂上,他一身正气,慷慨激昂,给孩子们再现了一个以家国利益为重,不怕强权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光辉形象。
评课环节,无论是执教者的自述,还是不同级部老师的点评,大家都发自肺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我们最期待的是专家朱洁茹老师的点评,每次都让我们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朱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两位青年教师的努力与才气,接下来又结合课例“手把手”地指导老师们。
在这次点评中,朱老师着重指出对于刚升入三年级,作文处在起步阶段的孩子,在《石榴》一课的“向读学写”环节,老师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先帮助孩子们“建模”,即建立起基本的写“水果”这一状物的基本思路:先“看一看”、再“摸一摸”、再“闻一闻”、再“尝一尝”……在此基础上再“破模”,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写作阶段。
而对于《虎门销烟》这类历史题材的课文,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何用好资料?朱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1)了解鸦片的危害(2)了解销烟的历史背景(3)借助影像资料,再现销烟的场景。通过这些资料的了解和呈现,让孩子更好地走近文本,走近那段历史,走近虎门销烟,感同身受地理解林则徐销烟的伟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完成“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类题目的时候,眼前能直观地浮现出一幕幕画面,达到思绪万千,言之有物的程度。
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朱老师高屋建瓴的智慧引领,让老师们有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更让老师们看到真正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始于学生,高于学生,止于学生。
六年级级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