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学而优则仕。而对于老师而言真正的会“教”,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这也是我们老师所应感悟的“教”而优,则为“师”。在阳光明媚的初夏,在和风习习的清晨,博爱教育集团博爱校区录播室又迎来了一周一次的语文教研活动。5月10日上午,学校的两位青年教师姜涛虹、何洁老师分别执教了非连续性文本《冰河——极地奇景》和《天鹅的故事》,他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节语文,不仅仅是几个重点字词,不仅仅是朗读的技巧,也不仅仅是对于读者情感的领悟,而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一种格局!
固守语文的核心内容 关注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踏上三尺讲台不足四年的何洁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她的课却也不失简约之美。当学生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何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了情感的震撼点——“老天鹅破冰面”,提领而顿,披文入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地说,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学生能认真地听,仔细地看,主动地说,专注地读。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再现了“老天鹅破冰面”泣同类、感天地的壮举,三个维度也在听、看、说、读中自然交融。可谓是着一点而境界全出。听完课后,老师们很自然地都看到了一条线在串联整个课堂,这条线就是天鹅的三次叫声。何老师紧紧拽住这条线,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读悟结合,既为学生创设了放手自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引导学生在重点句上的反复品味,感悟其情,引发共鸣,从而悟其理。在学生品悟文本过程中,何老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点拨和引导,从而让学生明白,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同样要在读中悟。学生在品悟老天鹅破冰画面后,再来练写天鹅群破冰的场面,自然而然,学生仿得在理,向读学写,水到渠成。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简单、扎实,这节课中,何老师处处都突出一个“实”字,固守住了语文的核心内容,又关注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让学生在读、练、说、想中扎扎实实学语文。
追寻语文的外延空间 走进非连文本的广阔天地
“非连续性文本”,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并不熟悉的词语。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斥着非连续性文本,处处需要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甚至写作。那么,如何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写作”引入我们的课堂?如何带领孩子们在文学性作品的阅读之外换换胃口?今天,姜涛虹老师就为我们带来了一堂耳目一新的非连文本阅读课《冰河——极地奇景》。一上课,姜老师结合学校最近开展的读书活动的海报,带着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这种特殊的文本,并引导学生发现非连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不同之处。在浏览文章后,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卡的环节中,姜老师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了,特别关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走向纵深。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读文、读图能力较强,能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与老师进行碰撞,与同学互补,姜老师也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非连文本的方法:借助小标题,理清脉络;学会图文结合,获取信息;关注提示框,读懂图画。课末,姜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我们该不该去南极考察研究”?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这种综合分析的能力,为第四学段阅读较为复杂的非连文本学习做好准备。
课后,常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朱洁如老师给予了两节课肯定与评价,她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我们的教学要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让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也是势在必行,但如何指导学生扎实有效地习得阅读的方法,还需在孩子读不懂时、读不下去时多多停留,让语文的人文性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学了语文后,心变得柔软起来。在朱老师醍醐灌顶的点拨中,博爱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深深地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读的不是书,而是生活!
磨课,让我们不断成长!教研,让我们含英咀华!在漫漫的教学之路上,博爱老师们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学会如何去“教”,才能成为真正的“师”者,永远不辜负“老师”这一光辉的称谓!
五年级级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