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末的最后一周, 虽然是严冬,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依旧高涨。常州市博爱小学在期末的最后一周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拓展课程活动,整个校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老师和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五年级组的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准备拓展课程所需的材料,心中对课程更加期待,希望自己的这些问题能在一周的课程中一一解决,同时,也希望在数学拓展课程中收获更多。
到底是怎样的活动,让同学们这样如痴如醉呢?让我们亲身去体验一下。
数的文化——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
在小学阶段,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创新意识。
这次王丽娟老师开发的《等差数列课程》让孩子们走进了数的世界。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引起了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都在设想,如果自己是高斯,会怎样解决问题?那么长的一串数字,怎样一眼就能看出总和?那么复杂的计算,怎样列一个简洁的算式?当王老师带着大家逐步深入探索,逐一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同学们无不感叹数学的简洁之美!
探索规律——探究规律背后的秘密
大自然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沈琛老师带领孩子们探索各种各样的神奇规律,在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来归纳规律,能从规律的背后思考规律存在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几何图形的规律探索过程中,学生善于总结方法,让复杂的问题更简单化,真正的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价值。课堂中学生踊跃参与,积极讨论,共同研究规律背后的秘密,获得了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头脑风暴——打开学生的思维界限
头脑风暴是一种激发集体智慧,产生和提出创新设想的思维方法。每一个人都被鼓励,就某一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在曹燕萍老师的课堂上,各式各样的巧算题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看似复杂的题目,如果换个思路巧用方法,就能大大简化,体现了数学简洁的魅力;千变万化的图形,需要孩子们有充分的想象能力与变通能力,可分割、补全、平移、旋转……方法多样,更有千秋;各种有意思的实际问题,看似脑筋急转弯,却能用数学的思维加以合理的解释,让孩子们再次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操作实践——在动手中丰富学生的数学世界
潘雪琪老师的《九连环课程》,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九连环,环环相扣,看似无解,却另有玄机,需要孩子们眼尖心细,找到突破口,还要能通过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逐步揭开谜题。
陈嫦娥老师的《UNO纸牌课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锻炼了集中和反应能力,以及相互间的思维较量。孩子们在玩中学,同时也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徐珍老师的《多米诺骨牌课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同学们在合作中不断摸索、调整,让设计逐步精巧。当骨牌一一倒下的瞬间,如同夜空接连绽开的烟花,给孩子带来无穷的欢乐与成就感。
史成宇老师的《魔方课程》,让学生感受了小方块千变万化的魅力。看似千奇百怪的形状,却蕴藏着一定的规律,孩子们在不断观察、摸索的过程中找到灵感,启迪智慧。
通过我们一周的拓展课程,学生提高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了我们数学的“育人价值”。在各种各样的有趣的学和做中,学生们拓展了思维,获得了更多的学习乐趣,学会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增强了综合素质。让我们一起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我们的拓展课程学习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