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博爱与怡康两校区的数学老师齐聚博爱校区五楼录播室,共同进行了课堂转型教学研究活动。本次提供课例的是五年级的史成宇老师和六年级的陈阳老师。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林和原博爱小学副校长陈慧到现场进行指导。
史老师上了一堂《用字母表示数》,受到成熟课例的启发,萌生一些想法,但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陈老师的《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先预习、后上课”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他根据例题要求整合成预习作业让学生回家先预习。在课堂上,通过交流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在不同的习题中寻找共同规律,从而总结出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在练习环节中,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题型加深对互化方法的认识。
在研讨过程中,两位老师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困惑。张主任肯定了两位老师对本课教学设计上的思考,同时也针对这两节课,向两位老师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对于史老师的课堂,张林主任围绕如何将课前的想法在教学中正确实现指点迷津:第一,在紧扣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可对教材的例题进行合理改编;第二,放慢节奏,让生更加充分地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第三,灵活、合理地运用练习,加深学生的感悟。
就陈老师的教学,张主任认为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同伴学习的作用,教师要做的是注意引导方法的总结和习题中方法之间的沟通以及练习设计的全面性。
随后,张主任向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们提出了希望:首先,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之前应该充分认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这四个问题,只有教师对这四个问题有了清晰而正确的答案,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思维发展服务。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要从学科知识出发,关注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进而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最后,张主任强调:解读教材是每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在今后的校内或年级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可以围绕教材解读开展集体研讨。而对学生的需求、认知规律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深入解读,这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希望每位教师都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以上都是当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关键。
通过专家的现场指导,青年老师们获益匪浅。不仅在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获得了指点,让教学改进有了蓝本;更是在教学理论与数学教育理念上,再一次让大家明白:知识的获取只是教育的第一步,我们在学生学科能力塑造上还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多。
六年级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