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气息渐渐浓烈。周四上午,博爱校区的录播厅里书声琅琅,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三年级的钱舒蕾老师和陆静亚老师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探寻互动生成式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题,以预习单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向大家呈现了两节《蒲公英》同课联构研讨课。
小组合作是亮点 自主学习提效率
在低年段小组合作训练的基础上,钱舒蕾老师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帮助学生初步解决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条不紊,学生自主探究“绒”、“降”、“黑黝黝”、“迷惑”等字词,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陆静亚老师的第二课时则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段落第二、三小节推进教学。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分成三个学习任务——“读一读、评一评、演一演”,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了解了人物的特点,同时还在同伴的朗读评价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与运用。陆老师还注重课堂的书写训练和想象训练,她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你会怎样劝告?陆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并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愉快地学习中得到提高。
砥志研思聚一堂 老手宿儒出妙招
两节充满童趣的课堂让大家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灵动和活力。在随后的评课中,参加教研活动的全体老师畅所欲言,进行了实实在在的交流讨论,气氛十分热烈。老师们认为这两节课都关注了中年段学习目标的导向性,培养学生默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词语的能力。各位老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小组合作学习单可以设计得更有层次性,将文脉的梳理作为其中一项学习任务,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教师发展部李军玲主任也提醒老师们要注意学习单的多元性,不要过于单一;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同时关注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要立足于单元整体高度,这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践中摸索,研讨中收获,我们依然执着地行走在且行且思的教学路上。
三年级级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