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漫溯常州,探寻学习动力源泉——记全课程联盟校联合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5-07-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课程项目的实施,加强全人理念下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融合,623日下午在博爱教育集团龙锦校区举办了天宁区全课程教育研讨活动,所有全课程联盟校的实验老师积极听课评课,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于纯老师、美术教研员蒋春燕也全程参与。

本次研讨活动首先向大家呈现的是,二(7)班宋如宝和冯淼两位包班老师自主开发的“走进龙城古巷”班本课程,语文综合实践课——“青果巷”,美术课——“小木梳 大名堂”。宋如宝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将全课程中学到的一些研究方法,如思维导图、读写绘、剪贴画、采访等灵活运用到研究之中,并以小组合作,再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深入探究。又因为是常州本土,还将游学和课堂学习穿插,方言与童谣有机融合,让这堂课格外“接地气”听课老师坐在后排仿佛能闻到常州熟悉的味道,萦绕在心头的是抹不去的家乡故土的芬芳与清香。

冯淼老师执教的美术课与宋老师的课有机承接,勾连得丝丝入扣,情境的创设保持一致,使孩子们尽快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冯老师把常州“宫梳名篦”中的美继承并创作,带到课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冯老师在课前还带着学生实地参观了常州梳篦博物馆,看一看,聊一聊,画一画,把学生的生活勾连起来。学生在熟悉了常州梳篦特色后,有了知识储备、文化积累,对家里的梳子进行改造设计,是继承,更是创新。本堂课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同时也让学习常州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杨玉翠老师说过:“好的教育,不是说当这些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才表现的好,而是,当他们不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可以表现的更好”。也许这就是小组合作的力量,这才是把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吧。

课堂展示结束后,全体老师来到三楼会议室,开展评课活动。两位执教老师各自谈了自己的教学反思,与会老师也就这两堂课各抒己见,畅谈了自己的听课感想。戴霞副校长作了主题发言,介绍了博爱以全课程读本为模板,进行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以评价撬动全课程的质量保底,鲜活的案例、深刻的感受、严谨的思考,展示了博爱全课程团队的凝聚力和研究力。最后,于纯老师充分肯定了宋老师敢想敢做全情投入教育的精神,这次调研活动中,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学校所倡导的“愿倾听、善合作、敢质疑、乐表达”的学习理念,使得课堂上精彩纷呈。并且挖掘课程背后的美术元素,体现全课程背景下各种教育的融合。于老师高屋建瓴地指出全课程前进的航向:放开课堂,更加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抓住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孩子的高阶思维,即孩子的分析、评价、创造思维;每一位老师要认真研读学科的课程目标。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全课程联盟校老师之间的相互探讨以及教研员于纯老师的高位引领,让“全课程”人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真正让学生喜欢学校生活,喜欢这里的老师、伙伴,喜欢这里的课程、环境。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天天都想着我要快点去学校”,那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年级组报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