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北京告别了昨日的沙尘暴,迎来了碧蓝的青天。巫惠群校长带领全课程团队参观了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这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甚至每根柱子都成为了会“说话”老师。
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墙上没有名人名言,没有口号式的标语,映入眼帘的均是学生自己的作品——他们用酸奶盒子作的竹子画、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灯笼、任意涂鸦的汗衫、创编的绘本等装饰着墙面。这些作品,无论好坏,只要是孩子们自己亲手创作的,都能被展示出来。还有各种社团活动的招募海报、宣传海报都可以随意粘贴在墙面上,让人宛若置身于大学的校园里。
除了墙面之外,亦小还在走廊地面“大做文章”。为了补充孩子们的历史地理知识、丰盈学生的时空感,《万物简史全课程》项目负责人、特级教师钱锋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在亦小的地面开辟了一条“历史布道”走廊。这一条走廊的地面上绘制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版图,并将历史大事件标注在地图右侧,通过跳格子的游戏就可以让孩子们对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了然于心。这一项工程历时两个多月还没有完工,钱锋老师还将在墙面上对应地标注各朝各代推动科学、文化、绘画等发展重大事件,这样孩子们在每天走路、游戏间就可以能收获许许多多的历史地理知识。
告别了亦小,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清华附小坐落于世界最美大学之一的清华大学校园内,而此时正逢清华附小百年校庆之际,孩子们争做小代言人,把对学校满满的祝福张贴在了班级门上。校园内也随处可见孩子们的作品,甚至是柱子上都画满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树上也“长”满了好书。
行走在亦庄实验小学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直被这两所学校散发出的“自由·活泼·民主”所感动着。天花板、墙壁、地面、大树、柱子,每一寸可利用的地方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真正的“以生为本”。
龙锦一、二年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