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是沟通两岸的媒介,为交通与生活带来便捷;是城市发展的名片,纪录着历史的变迁;它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岁月流逝中印刻下前人走过的足迹。
当金秋明媚的阳光温暖着龙锦校园的每个角落,六年级的主题课程——“桥”文化探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今日的龙锦报告厅格外热闹,我们有幸请来了常州市民俗研究会副会长季全保老师。作为江南老建筑绘画的专家,他为六年级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桥文化漫谈,让人不仅感叹起古桥独特的魅力。
季老师以常州人说常州话作为开场,让大家猜猜他的“常州普通话”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在场所有人的距离。而在常州人的习惯里,只用方言来读的“航春桥”(迎春桥),仿佛一位无言的朋友,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世界。
常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作为齐梁故里,文化名城,桥梁成为连接这座水乡的纽带,在生活和历史中的地位自然不容忽视。通过一幅幅技艺精湛的画作,我们认识了最古老的石桥——“新坊桥”,运河上最高的桥——“广济桥”,最长的桥——“五洞桥”,最宽的桥——“惠济桥”,江南平板桥的代表——“世丰桥”……在季老师轻松的讲述中,我们仿佛听见从桥上或急或慢走过的脚步;看到从桥上跃入水中畅游的鲜活身影;感受到每逢佳节便千舟竞发的热闹场面。
或许正因为桥与我们的生活不可分割,才有了许多以桥命名的街巷、道路。当然,与我们距离最近的,还是以桥梁命名的学校:有至今我们也万分熟悉的“觅渡桥小学”“新坊桥小学”,甚至是我们最亲爱的“博爱小学”,也是以“博爱桥”命名。古老的建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通过绘画,我们看到了当年的博小大门与门前的博爱桥。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蕴藏了一丝丝的惋惜和怀念,又饱含了每个博爱人不变的归属感和情怀。
这方观罢,将视野放至常州城乃至更大的区域,日益发达的科技和桥梁建造技术,使桥梁的作用更为丰富,它们甚至能带动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正因如此,现代人对于“桥”的定义也更为多样,它不再局限于实际的物体,而引申为沟通与交流的代名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季老师还为我们唱起了卖糖粥的歌谣,那歌声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但其中蕴含的民俗风情却是格外熟悉而温暖的。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纷纷提出心里的疑问,体现出了对常州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季老师为同学们一一解答。
常州的古桥,是靓丽的风景,镶嵌在水乡蜿蜒的河道间,充满诗情画意;像忠实的朋友,陪伴着世世代代的老百姓,见证生活百态;又是文化的使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希望和梦想,通往远古,直至未来。
(六年级语文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