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以生为本 畅享课堂——记语文经验型教师研究课之《大自然的文字》
发布时间:2014-10-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10月24日,蒋瑛副校长率先开启了语文经验型教师研究课——《大自然的文字》。六(2)班的教室里座无虚席,青年教师们纷纷前去取经。

蒋校长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堂转型后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入部分,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带着一份好奇和探究意识,她先让学生自行从课文中了解讲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文字介绍给大家。 

小组的学习就此拉开帷幕。在平时训练有素的学法指导之下,小组每个成员争分夺秒地展示着自己的朗读,自信而又感染力。集体交流时,各个小组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方式,把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文字演绎给全体师生,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而老师则在过程之中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并适时插入铁砧、砧状云、北极星图,让孩子们对这些平时不太熟悉的事物有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感知,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这篇科普小品文的研究兴趣。

内化文本语言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试着解开说明文的写作密码。例如,在教学“花岗石”这部分内容时,蒋校长同时出示专家的解释和文本中的叙述,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去推敲词句、去发现奥秘。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纷纷找到了作者匠心独具的设计:故事情境的渲染、设问句的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等等,好似为文本揭开了一层又一层的面纱。

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充分的交流、个性化的演绎和鲜活的生命力,而老师能够合理的退位让学,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当然,这也给我们聆听的青年教师带来了一些思考。我们老师应该渐渐走出传统教法的藩篱,自觉地将课堂转型后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

                                                                                            六年级级部 报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