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博爱教育集团龙锦小学二年级全课程实验,向区内联盟学校展示了自主开发的“魔法水果”主题课程庆典活动现场。天宁区教育文体局陶建平副局长、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林主任、袁文娟副主任、于纯老师和区内五所联盟校老师都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神奇“水果魔法棒”
参加活动的老师,开心地拿着游园币,参与到“魔法水果,甜蜜分享”游园活动。大家在君子林里的一个个水果主题店流连忘返,“冰果奇缘”“蚂蚁工坊”“小花伞酸甜杯”“缤纷果汁吧”……每个店精心布置,销售员、收银员、服务员个个在自己的岗位上像模像样地工作着。“快来尝一尝,喝酸奶送气球啦!” “你好,你要什么口味的水果西米露?”小朋友们拿着在“魔法水果”主题周学习中挣得的积分币,迫不及待地去购买自己喜欢的美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君子林成了欢乐的海洋。游艺活动区,老师们边观察边体验边讨论:“嗨,这个游戏也体现学科融合呢!要读懂要求,语文元素;套第三排第二个,数学元素!设计真巧妙!”“看,这些孩子多自觉,参加活动都排队呢!”…… 品着议着,说着笑着,每个老师都尽情感受“水果”百变带来的魔力。
穿越“水果主题周”
博爱教育集团丁小桐副校长作为全课程的领衔人,向联盟校老师详细介绍了“魔法水果”主题课程的穿越之旅,从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实施的策略和课程评价的探索四个方面,分享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育案例。紧接着,丁校长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主题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主题课程是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兴趣需要、环境资源等,确定课程主题,各学科老师共同参与具体规划,在相对集中的时段(一周或两周),共同实施方案,创造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有利于让情感与思维相融,激发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进行热情、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思考,从而让知识活起来。《老师,我有问题!……我有发现!》《叫卖、称重,谁不会?》《我的创想更有意思!》《我的绘本被校图书馆永久收藏啦!》……这些发生在课程中的故事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原本只感受到欢乐现场的老师了解了整个课程的生长过程。
玩转“主题课程”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林主任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发老师们思考:主题从哪里来?主体是谁?实质是什么?引导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做到:主题由教师引导、师生协商确定;主体永远是学生,让孩子站在最前面;课程规划与学科内容相对应,要细化到具体的知识点。袁文娟副主任谈了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她从三个角度分别进行观察记录,觉得今天的活动内容很丰富,信息量非常大,二年级的孩子在角色体验、参与方式上体现出的能力让人惊喜。于纯老师说:“最强烈的感受,所有孩子浸泡,每一个人都在乎。”
三位专家在肯定了“魔法水果”主题课程开发、实施的同时,还做出引领:第一,每个年级自主开发的主题课程能形成合力,成为全校学生共同的成长资源;第二,善于捕捉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让孩子深度参与。
正如张主任说的:“课程并不神秘!”以前的课程都局限在文本式的教参、教材中,主题课程把学校和家庭,学生、教师和家长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使处在教育场中的每一个人都释放出潜能,围绕主题,通力合作,打破学校教育时空限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龙锦二年级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