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乐章一直在谱写着,孩子们就像那一枚枚嫩芽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滋润的春雨中一天天快乐成长。本周四下午放学后,全课程团队的研讨活动依旧准时在一(8)班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一直在北京亦庄小学为我们收集各种资源,每天和我们在网上交流的刘文忠老师今天也加入到研讨活动中,给我们讲述了他在亦庄小学的所见、所闻、所想,让所有老师都获益匪浅。
切身体验 大胆实践
刘老师首先肯定了我们近阶段的工作,尤其是上周在区里进行的全课程研讨活动,更是能看出老师们的用心和辛苦,他也鼓励我们,积极大胆地去做,去实践。
紧接着,刘老师就开始向我们讲述自己在北京的切身体验。“课程”一词最早在国外就是指跑道,现在的各种课程其实就像一条条跑道,让孩子在奔跑中感受成长的快乐。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和亦庄小学的校长李振村,都是全课程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他们一直抱着一个态度:不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享受学校生活。尤其是在孩子刚入小学的始业阶段,让孩子从幼儿园的游戏状态迅速进入到理想化的学习状态,他们会特别的不适应,因此在始业阶段我们要降低难度,减缓坡度,让孩子逐渐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就拿全课程中把拼音滞后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拼音只是一个用来帮助孩子进行大量阅读的辅助手段而已。
解疑答惑 静等花开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交流,我们开始向刘老师提问题,刘老师都是耐心地替我们解疑答惑。丁小桐副校长首先向刘老师提出问题:北京全课程的课堂有何特质?刘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常丽华老师班上的一个特殊孩子,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永远不可能坐着去听课,这边转转那边躺躺,但你说他没听吧,他也知道你上了什么,而且最近一次的读写绘他完成地最精彩,包容这样有差异的孩子。北京全课程的课堂生态就是他们理念的体现,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等压状态,让教室里外处在一样的状态中,让孩子建立一个内在秩序感,课堂上和课后一个样。李玲老师紧接着就向刘老师请教:“少了传统教育中老师的严格要求,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建立内在秩序感呢?”刘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们,而是和我们分享了李振村校长写的一片文章《有多少教育是无用的》以及常丽华老师每天坚持早上和孩子们互相打招呼问好,上课之前唱歌跳舞的事情,让我们去体会和思考,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包容和等待的,静等花开。
出谋划策 适时调整
刘老师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讲述着他在亦庄小学参加的各种各样精彩的活动,他鼓励我们跳出课堂,把课程做成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其中,如北京就提出了长时段、综合日、主题周、项目月等活动模式,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他还特别强调要让孩子体会庄严庄重的仪式感,让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还要把我们的阅读面扩宽,做成“全阅读”,让阅读立体起来,与全科程理念相融合。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改革实践者,我们需要不断从外界汲取能量,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在与刘老师的交流碰撞中,也促发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平常的实践中诠释全课程的理念。
龙锦一年级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