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集思广益,专业引领——记科学组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3-12-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1126日上午,在龙锦校区科学实验室,陈文琳老师和吴晓霞老师展示了两节研究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与《四季的成因》。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冷热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建立了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形态变化的概念后,结合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而进行的探究实践课。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陈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特征,巧妙地对教材进行处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层层推进:蒸发和凝结是本课的两个核心概念,陈老师利用“写水字”,水抹额头,加热水三个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亲身感受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二,巧搭扶手:在观察过程中,陈老师并不仅让学生用眼睛看,而且让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现象画下来,这是为意识到水受热变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水滴的过程做好铺垫,为水的三态循环的理解搭好扶手架;三,用心选材:加热水的实验中,材料的选择体现了陈老师的用心,她使用了稍大的烧杯,装少量的水进行加热,这样水面以上到达玻璃器皿的空间拉长拉大,也增大了学生意识到水受热蒸发遇冷凝结过程的思维空间。在课后,教研组针对本课提出了改进意见:加热水实验应该与自然界中云、雾、雨的形成建立联系,陈老师所讲到的露雪需要通过其它的实验来建立联系。

吴晓霞老师执教的《四季的成因》是一节自主研发的课。按照苏教版科学教材的内容来看,五年级学生对地球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明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也大致地知道地球公转这个术语的意思。但对四季的成因认识比较模糊错乱。由此,本课应运而生。第一次试上时,吴老师在教学中精准地揭示了本课的重点——太阳直射与斜射,教学难点——地轴倾斜与否和四季形成的关系,但由于缺乏对学情的把握,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需斟酌。下班后,在俞颉老师的带领下,教研组成员们围坐一起集思广益,从概念梳理,到学情预设,接着教学环节安排,再到实验材料改进,逐渐让本课的思路清晰起来,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感更强。经过一番打磨,吴老师再次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四季特征到太阳直射斜射等问题的探讨,再到地球公转问题的探究,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实验材料从大地球仪到乒乓球制成的模型地球仪,使得探究环节针对性与目的性更强。课后,区教研员唐剑老师进行了专业引领,也极具针对性地提到了课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上课的老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增强课堂的“深度”。

通过团队的集思广益,与教研员的专业引领,相信两位科学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将更上一层楼!

                       科学教研组   四年级组  报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