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借鉴全景式教研,开拓博爱数学教研新方向——记龙锦校区数学组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3-11-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1113日上午,在龙锦校区教师成长中心,六年级的杭君老师和张燕妮老师展示了两节研究课——《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教材特点      修正教研思路

通过六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大家一致认为,《比的意义》一课内容多,课堂时间紧张,学生对“比”的概念既熟悉又陌生,为防止出现生活经验负迁移,保证学生获得清晰数学概念,本课不宜采用预习模式教学。大家讨论还认为,两位老师若都上《比的意义》,在采用教材编排的基础上很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异构”价值,因此采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价值会降低。基于以上考虑,借鉴全景式教研的理念,采用内容连贯的《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作为研究示范课,其中《比的基本性质》采用预习模式,而《比的意义》一课在整体结构上参考教材编排。

                                                 反复琢磨细节      打牢学生基础

为体现教学内容结构性递进,真实展示教与学的常态,两位老师精心准备,她们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授课方式。杭君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清晰完整地诠释了数学意义上的“比”,特别在导入环节,将生活经验与学科概念进行比较,为整节课设置悬念;在概念理解方面,杭老师为每个子概念的展开处处铺垫,并及时练习,学生的学习很是轻松。张燕妮老师在预习设计时,充分考虑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了学生能自己会的不教,将主要课堂教学时间放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例题的示范讲解细致到位。

                                                专家点拨引领        让课堂更扎实

张林主任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就《比的意义》一课,张主任认为,教学设计紧凑有效,但老师“带”的多,“放”的少,应思考如何在描述性概念教学中给学生适度的自由空间。为此,张老师建议在教学设计每个模块最后加入不同概念的比较辨析,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不同性质“比”的认识。对《比的基本性质》一课,张主任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有更多的信心,相信学生在知识自然衍生方面具备一定推理能力,并建议适当脱离教材的束缚,按照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路径,让教学变得“本土化”,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研是为日常教学服务的。本次两节课内容连贯课的教学展示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也得到了张主任的肯定。在今后的教研中有意识进行全景式、体系化的课堂教学研讨,是即“同课异构”后我校数学教研的又一个努力目标。

 

                                                                           六年级组报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