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悠扬的马头琴声把六(8)班学生和全体语文老师一起带进了美丽的无垠草原,认识了热情的蒙古族人民,想象了难舍的蒙汉相别的场景。
这堂课尝试改变以往语文课堂面面俱到的状态,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梳理,力求目标指向清晰,让学生学有所得。
精简教学目标 扎实学习效果
少则得,多则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洗练:通过“你最想拍的哪个画面”这个问题的交流从词里句中感悟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洋溢,即“人美”;通过“蒙汉话别”画面的想象“人不舍,景不舍”,尤其关注“景不舍”的环境描写指导。一个是读的目标,一个是写的目标,或者可以说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总目标。
相比较课课满手抓,这样简单而精确的教学目标一直是语文老师追求的境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明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相长效果。
精选教学目标 彰显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于写的教学尤其重视。对于六上学段来说,写更多落实为写习作,写大段的习作。而课后正好有一道习题: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而习作时重点关注环境描写的指导,是出于本单元“景物篇”的特色考虑。《青海高原一株柳》和《麋鹿》借物明理,《草原》借景抒情。蒙汉话别之不舍不是也可以借景抒情吗?是在催促他们的离别,骏马、大牛的静立不动是在默默地告别,呼呼的风声是在不舍地呜咽,晶莹的露珠是留恋的眼泪……它们可以在开头奠定忧伤的基调,可以文中渲染别离的依依……
精进教学目标 关照全体学生
目标的精简让课堂教学有了足够的深度有力度地进行教学,目标的精选让课堂教学有足够的高度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而目标的精进能让课堂教学有足够的维度有层次地进行教学,也就意味着能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吃不饱的能吃饱,吃不好的能吃好,吃得好的能吃精。
课堂教学中,读出“人美”,写出“人不舍、景不舍”的目标是互为联系的:“人美”的读是为了“人不舍,景不舍”作情感铺垫,并提供写的素材,写的方法。“人不舍、景不舍”是“人美”的补白,进一步强调蒙汉人民之情深意厚。“人不舍,景不舍”的写段教学也是有层次:讨论方法,授之以渔;尝试习作,评讲明法;修改习作,再评懂法。
课后,听课老师充分肯定了丁莉老师代表六年级执教的《草原》,当然,如果教师有更激情的语言或动作,可以更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情地说,激情地读,或说或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课堂的氛围更接近于老舍笔下的情境;如果在写法的启迪之余,能在环境描写这个难点上让学生尝试先说一说,评一评,可以让学生少点惶惑,少走弯路,更有效地突破难点……
集体催生智慧,未来,我们还将大气磅礴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