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建构“全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孩子内心隐性成长——博爱全课程研讨活动之九
发布时间:2013-10-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转眼入秋已久,天高露浓,瑟瑟的秋风减退不了一年级全课程老师研讨的热情。1024日下午老师们将孩子安全送走后,早早来到了一(2)班教室就“全课程”课程评价体系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头脑风暴”来热身

研讨前的“头脑风暴”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一年级老师纷纷抛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课程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全课程的课程评价”、“如何评价全课程的实施效果”、“课程评价体系如何与苏教版无缝衔接,更关注孩子的内心隐形成长”、“课程评价如何获得家长的支持”、“如何制定具有全课程特色的课程评价策略”等等。一轮头脑风暴下来,老师们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了。

集体智慧来溯源

随后今天的主持人王婷老师全面地为大家介绍了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做出价值判断的证据的收集与提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二是对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叶娜老师灵感一现,全课程既然是沿用西方的教育理念,培养“全人”为目标,是否能以老外的眼中的全课程为基点来展开评价。突然像打开了一道思维缺口,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华老师又追溯到亦庄小学李振村校长关于“全人”培养目标的初衷。今天研讨从本校的课程实施到村长“全人”的培养目标,再到美国的学分制,一步步追问下去,追根溯源,逐渐接近研究的本质。

具体措施来攻坚

一系列的讨论确定了“全课程”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评价,评价主体为自我评价,评价目的是形成性评价,评价参照标准是相对评价,评价手段是质性评价。鉴于课程实施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课程评价最终实施还是有赖于教学过程中资源的收集。具体措施可以用一幅画来表现你上学的心情,通过分析孩子的绘画的心理来检测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驱动力。丁校又补充道能否罗列一系列现象,制作一份调查问卷呢?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更具备可靠的执行力。

研讨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在研究中对全课程又有了更多层次的理解,课程评价体系的架构,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明确了方向,增添了无穷动力!

                                                           龙锦一年级组报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